黃燎原 跟著我買的人沒賠過錢
人們當年知道黃燎原,通常是因為他總寫些讓人熱血沸騰的搖滾樂評。如今他以這樣的身份出現——北京、上海兩家畫廊的老板。轉身為一個熱愛藝術品的商人,黃燎原有著令業界人士驚嘆的眼光,他自己也敢拍著胸脯說:“我買的畫從來沒賠過,我簽的畫家都在以撐桿跳的速度晉升。”
黃燎原:身份復雜。做過編輯、記者,現在開畫廊,同時繼續策劃音樂活動、寫專欄。挎著他標志性的黃軍包,跟北京文藝圈各個圈子都熟。目標和理想都是階段性的,當下的愿望是“把當代藝術品留在中國”。
2004年售價7萬美金的一幅畫,今年拍出了900萬人民幣
記者:當年你是寫樂評的,當過編輯,現在成了收藏家,什么時候發現做收藏也能賺到錢的?
黃燎原:我這個人見異思遷、水性楊花,在一個行業呆不長。我也弄過電影、電視劇,開過餐廳,就老想嘗試新的東西。做畫廊以后,我們第一個展覽是楊少斌個展“9·11之后”,當時楊還從沒在中國做過個展,但在國際上小有名氣。我們當時售價7萬美元的作品,后來漲得那叫一快啊,今年拍到了900萬人民幣。
記者:似乎搞搖滾和搞藝術的都恥于談錢,可這兩樣兒你都干過,現在承認自己是個商人嗎?
黃燎原:我原來一直不認為自己是個商人,但是我的搭檔說我天生就是一個好商人。我從來不說買我的藝術品會升值,但大家都跟著我買,他們說這樣恰好是一個好商人的要素。最初跟著我買的人,都是我的朋友,現在有的已經翻了40多倍。
記者:現在購買藝術品,是純喜歡還是考慮了投資回報率?
黃燎原:我買藝術品都是因為我喜歡。只要我還活得下去,就絕對不會賣!當然也可能我以后會拿出來交換。比如我現在有好幾件劉野的作品,過幾年我可能拿一張出來,換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這樣可以多換幾幅。不過我經常想,時間一長,拿哪個出來可能都不太愿意。就像你的老婆、情人、朋友,哪個是不珍貴的?
現在可以買到當下很便宜但在未來非常重要的作品
記者:據說你眼光特別準,從來沒買賠過東西,都是怎么判斷才出手的?
黃燎原:確實,這么多年我從來沒賠過。但選作品是個挺復雜的問題,得靠閱讀、觀看和道聽途說。道聽途說非常重要,在這個圈子里,包括傳緋聞啊,包括講趣事啊,每個人對他技法的一個分析,你全得知道。
記者:你覺得做藝術品投資跟買股票,哪個風險更大?
黃燎原:巧了,當年我差點就在畫廊也寫一句“投資中國當代藝術有風險”,后來我又覺得,如果是因為真正熱愛藝術品才去投資,是不會有風險的。我跟我的員工說,你們不要跟客人去承諾,我也不會主動去推銷我的藝術品。藝術品不是蘿卜白菜,是一種奢侈品、精神產品,要讓人心甘情愿地去買。
記者:你認為目前是投資藝術品的黃金時期嗎?
黃燎原:現在確實是買進期。目前整個國家經濟并不是太好,藝術品市場比較平穩,不會再高漲。這有點像股票,在低的時候進入是個非常好的時機。你可以買到現在很便宜但未來非常好、非常重要的作品,我指的是買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在中國,可以供老百姓投資的就3個東西:股票基金、房產、藝術品。當別的都被壓癟了的時候,就都會往藝術市場轉;但當整個大勢都好的時候,藝術品投資也會跟著好。
記者:如果對畫并不是很懂,但又想投資一些藝術品,該怎么衡量哪些作品更具有投資價值呢?
黃燎原:在中國,藝術品投資的市場剛開始,即便一線的畫廊,也可能買到很便宜的東西。你買一個藝術品,我不保證它掙錢,但有些硬指標和軟指標是有跡可循的:首先你要看藝術家的代理畫廊、這個畫廊的聲譽、藝術家的簡歷(如果是年輕藝術家,你只能選擇信任這家畫廊)。而軟指標就是:這個藝術家為人如何?一個藝術家其實也是自己作品的推廣人,有些藝術家交際能力極強,等于替畫廊做了一部分工作。另外他跟策展人的關系如何?畫的東西是否跟時代合拍?都是衡量指標。
花兩萬二買一幅畫,再兩萬六賣出去,去掉傭金,最后賺了1000塊錢,這樣的短線有意義嗎?
記者:大多數人肯定買不起F4(張曉剛、王廣義、岳敏君,方力鈞——中國當代4位身價最高的畫家)的畫,那我該怎么買?
黃燎原:很簡單,比如有個畫家你很喜歡,你能買得起兩件的時候,你就買兩件。當它時間長了,也許賣掉一件的錢,你又可以拿它去買別的,買兩件或三件。買藝術品,其實你只要投資前幾年:這個畫廊你跟得好、藝術家你選得正確,這幾件就可以自己循環起來了。我現在不少朋友覺得股市風險太大,他們就跟我的展覽,每次買點小作品,不在大小,有錢人買大的作品,是為了炫耀;其實從作品價格的翻倍來說,小作品的倍數永遠大于大作品。
記者:買了中國畫家的畫,拿到國際上有競爭力嗎?
黃燎原:現在非常有競爭力。我們的二、三線藝術家價格偏高,一線藝術家價格不足。
記者:有不少買家以炒短線的心態從事藝術品收藏,這樣真能賺錢嗎?
黃燎原(憤怒):我寧可不賣東西,也不賣給這樣的收藏者。兩年前我的一個名人朋友,花了兩萬二在我這兒買了一幅畫,拿到拍賣行,賣了兩萬六,交了傭金以后,他賺了1000塊。如果他能放到現在,標價是20萬人民幣。
劉野 一萬美金的畫兒就足夠
美院出身,90年代初就留德的一線畫家劉野,他并不覺得自己從事的藝術可以凌駕于市場,看到自己的畫兒在高價成交他也高興,同時,作為投資者,他從不收藏自己的畫兒,并告訴我們一萬美金的畫兒就足以滿足他所有的虛榮心。
劉野,著名畫家。北京人,快嘴皮子,好才華,為人謙和。自稱是“藝術的專家,市場的白癡”,覺得100萬人民幣就算一天價,作品卻被一度拍過千萬元。從來都認為畫畫兒靠的是建立模式多過于靈感。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畫兒畫好。2000馬克是我第一幅畫兒的成交價
記者:你是科班出身,美院的學習對你的幫助是什么?
劉野:其實幼兒園學習對我幫助好像更大點兒,真的,美院是眾多影響中的一個,但占的比重絕不比幼兒園描紅太陽大。那時候,一般小孩兒根本畫不圓太陽,填不滿顏色,我就行。老師那一個夸啊,說長大了肯定是一大畫家,上小學也是這樣,我就信了唄,所以說基本是被騙進入的這個行當。
記者:什么時候開始有這觀念,就是說我畫畫兒還挺成功的,可以用它賺到錢?
劉野:80年代末我上美院的時候,很多錢就開始自己賺。給中國連環畫報畫連環畫,那時候一般人家高工資是每月100多塊錢,我畫一套連環畫就200塊到300塊,雖然說買當時最火的三輪子摩托車還差點兒,但買畫冊、旅游、去哈爾濱滑個雪啥的絕對沒問題。
記者:第一幅畫兒怎么賣出去的?
劉野:(思索中)我想想……是賣給德國同學的女朋友。畫的內容大概是一個小孩兒在那兒扔飛鏢,她看見就喜歡,問多少錢,我說你愿意給多少就給多少,她就給我2000馬克,當時心里美翻了啊,心說這傻子……但現在就特想找到她感謝她,你知道現在我賣20萬美元也沒那2000馬克對我重要啊!太雪中送炭了,就好比說沙漠里你快渴死了給你一杯水,肯定要比現在給你一桶重要。
被畫廊看中,畫畫兒讓我每月多了1200馬克的生活費
記者:你的畫兒是如何走進市場的?
劉野:這事兒還有一個特有意思的段子,1991年的時候,我的畫兒在德國參加了一展覽。有一小畫廊的老板一下兒就看到那幅畫兒了,因為畫兒的后面有我的地址,他就直接來學校找我了。大中午的,我畫畫兒畫得都快睡著了,他進來說我是哪個畫廊的,想給你辦一展覽。我心里都美翻了,但覺得咱是藝術家啊,還得表現得愛搭不理的,問人畫廊什么樣。當時我心說,你就是一廁所我也去了……(大笑)。結果我還有意識地耗了他兩天,反正我畫得也慢,一去看那畫廊,確實很一般,真比廁所強不到哪兒去(再次大笑),但是對我,絕對是一宮殿。因為你自己怎么賣畫兒啊,畫廊能幫著你賣畫兒啊,當時我都樂瘋了。后來他每個月給我匯1200馬克,用畫兒抵,那時候在同學里就算富的了。
記者:當藝術遭遇市場的時候,尤其是只用藝術的東西來養活自己的時候,你是不是會妥協?
劉野:對于市場,我可能在90年代初就接觸了,開始想怎么賣畫兒。在西方這根本不是事兒,藝術家賣畫是天經地義的,為什么要有負罪感?干活兒賺錢不是犯罪,藝術家也不是讓別人養著的啊。即便是莫扎特,你讓他作曲也得給錢。哪兒能說因為你的東西進入市場了就不是好東西,或者沒進入市場你就是嚴肅藝術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兒。
記者:怎么想明白的?
劉野:沒去德國留學我也能想明白。比如上學畫連環畫,既鍛煉了我的能力,又能賺錢買畫冊,這有什么不好?我就挺不明白藝術和市場在中國怎么就是一個問題了,難道藝術家就該對金錢嗤之以鼻,完全不能談、不能考慮?我在德國上學的時候就有一門課是發你一手冊,教你怎么賣畫兒,如何定價……如果藝術和市場沒關系,那你的藝術就死掉了,沒人讓你白玩兒,除非你家里有錢得要命。
現在是當代藝術投資的高速發展期
記者:你現在是以賣畫兒為目的創作,還是說我喜歡怎么畫就怎么畫?
劉野:當它賣到高價的時候,我現在反而不想錢了。因為什么呢?其實很簡單。早點時候比如說我一年生活費要賣掉十幅畫兒才夠,每幅賣一萬美金的時候,我就想可不可以賣到一萬二,就想辦法啊。(什么辦法?是迎合市場嗎?)畫好點兒唄,對,因為市場太重要了。好多藝術家說不想錢什么的,我覺得啊,那都是虛偽的胡說八道,每個人都在家琢磨這畫兒怎么騙錢呢,干嘛這么虛偽著。在西方,這就是很正常的現象,我當然希望自己的畫兒能賣到多少錢。不過現在是真不想了,市場讓價格變成了這樣,一幅畫是以前十幅甚至更多的價格,所以只想怎么把它畫好就夠了。
記者:去年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高速發展期,拍賣價格一直攀升,你覺得現在是投資的最好時機嗎?
劉野:我覺得這恰恰不是一成熟期,最多算一個高速發展期,證明在中國它確實是一種新型的投資方向。什么是成熟期?回落才是成熟的表現,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藝術市場是一路高走,那哪兒得了?這東西跟經濟一樣,必須有起伏。
記者:你自己會買畫兒嗎?
劉野:去年買了幾幅,買畫兒的時候我犯了幾個錯誤。第一張買得還行,屬于那種第一眼就喜歡,價格也接受,直到現在都很喜歡那種。后來市場好了,我就開始琢磨這錢應該投資,保不準以后能升值什么的,跟我自己的畫兒似的。結果我抱著這目的買的畫兒都買錯了,恨不得去年2000美金買的,今年叫1000都沒人理我。你看,即便是我,也會犯這種錯誤,當你心態不對的時候,眼睛也會判斷錯。
記者:作為職業畫家,你去買畫兒的時候有什么挑選標準嗎?
劉野:藝術品啊,我覺得好多人把它當做投資的途徑是錯的。其實藝術品就是一個消費品,而且絕對不意味著它越貴越好,有的藝術品貴,但完全不會升值的。這么說吧,你為自己的房子添一把漂亮的椅子,你會考慮它以后升值嗎?這就是你的需要。人的生活需要藝術品,它是必需品,不是什么可有可無的東西。(這個定義倒真的很少聽到?)真的,你想想,如果你居住條件改善了,住豪宅,開法拉利什么的,家里掛一印刷品,人得說您這什么品位啊?你的生活,各種關系都需要你去擁有藝術品,原作啊。(但生活必需品不會花你那么多錢啊……)呃,并不是所有藝術品都那么貴,如果你說想擁有一張畢加索當必需品,那是有點貴,我買的藝術品沒超過1萬美金的,雖然沒升值,但品位上還不錯,足以滿足我的虛榮心……(大笑)
楊濱 要買就買成名畫家作品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投資藝術品的人不多,楊濱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訴我們,人的投資心情都是很復雜的,有的人本著“買畫兒投資”的心情來,卻最終轉化為一個收藏家;打算在藝術市場通過“快進快出”來發財的人,則普遍都賠了錢。
楊濱,收藏家。經歷了收藏傳統字畫與當代藝術的發展期,堅持即便揣著錢來“投資”當代藝術的人也能被感召為“收藏家”,也堅信對于一流畫家,市場絕對沒有牛市熊市之分。而買畫兒對于他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在習慣中如果能賺到錢,那更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當代藝術比起傳統字畫,那是貴得有理由的
記者:什么時候開始對藝術品感興趣?
楊濱:(笑)如果我說自己最早是因為買了一個房子,想買幅畫兒裝飾,又趕巧兒碰見一開畫廊的,結果一拍即合,理由好像顯得很不能成立!后來房地產價格好,就把房子又賣了,全換成了藝術品。買藝術品這事兒,從根本上說還是喜歡。
記者:為什么不去選擇中國傳統字畫,而是選擇當代藝術呢?
楊濱:其實在買房子之前,也就是1996、1997年的時候我很想買點藝術品,最初選擇的是傳統字畫,但是碰到假的了,在傳統的古字畫國營老字號里買回來讓專家一鑒定,打開一個角兒就看出是假畫兒了,我買了一批畫兒,只有一張張善子的是真的,但也是應酬之作。畫兒雖然退了,但覺得很受傷,轉買中國當代藝術作品。
記者:中國的當代油畫比傳統字畫要貴很多,這是為什么?
楊濱:一方面是供求關系,需要的少了,價格自然就下來了。一方面是傳統的東西假的太多,各式各樣的假:有的是現代人作假,有的是當時就是假的,還有就是在傳統藝術這塊兒,行當里的壞毛病太多:互相拆角、做事情不透明,收藏收藏,最后他們真是收了就藏起來了。當代藝術貴一是現在市場很火爆,二是這東西保真,很少有假貨。上次“藝術北京”有張曾梵志的假畫兒,畫家自己在那兒參觀,看到了就叫,畫廊就趕緊摘下來了。當代藝術,因為藝術家都還活著,真假的問題就很簡單。
記者:你收藏當代藝術是不是因為它在最近幾年的價格翻著跟頭地往上走?
楊濱:我很早,大概在七八年前就買,那時候藝術品都還沒升值。我收藏是因為自己喜歡,而且覺得價格也低,當然也有朋友說這東西會升值,所以就買了很多四大金剛的,也有很多西方知名藝術家的。
快進快出,往往買錯
記者:您怎么定義花錢購買藝術品的人?是不是擁有5年以上就算是收藏了?
楊濱:其實人都挺復雜的,比如我,可能是本著投資的目的去買畫兒的,后來買著買著發現自己真特喜歡這東西,就慢慢兒都留下來了,其實人都是這樣,沒有太純粹的。
記者:在中國現在的市場,是不是擁有藝術品超過五年以上的就可以稱做是收藏家了?
楊濱:也并不能通過年數來劃分,有的人他可能就是買著買著,發現自己興趣轉移了,比如以前喜歡書畫的,現在更喜歡當代的了,就把以前的畫兒賣了或者送人,這是興趣點轉移,慢慢調整的過程,當然如果在調整過程里再賺著錢了,那當然更高興了。
記者:但是很多人抱的心態可能就是“上半年買進,下半年我就要賣出去”這種心理?
楊濱:太多了,可能中國人都太懂做股票了,但往往這樣的都買錯。我認識好多人都是這樣,一個勁兒地追著高價格的東西走,在至高價處接手,到時候砸在自己手里。還有一個老外,因為買過曾梵志,而且還賺了幾十萬、上百萬,結果就屢次效仿,上半年買下半年賣的,結果大多數都賠了。
記者: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現在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楊濱:我覺得藝術品市場是這兩三年才開始火爆起來,以前2002、2003年的時候,去華晨的拍賣會,一場下來也就幾百萬,嘉德是上了千萬都要慶祝的。現在呢?一個曾梵志的一張畫兒就夠了。現在的拍賣會有水分,會有人做局,不過內行人都能明白怎么回事兒。如果一個藝術家很多拍賣會都是這價格那是正常的,但有的藝術家誰都不認識,突然賣幾百萬,就很奇怪,那你就想這肯定有問題了。
剛進入市場的人,覺得100萬的東西都不貴
記者:春拍的時候當代藝術的價格略微走低,你覺得是跟股市一樣進入到熊市了,還是慢慢正常了?
楊濱:拍賣行說這叫調整(大笑)。但是好的作品,早期的不可重復的那些,方力鈞的、張曉剛的,一樣是天價,沒有什么牛市熊市之分。(那會不會有價無市?)可能比市場好的時候有差異,但是一定有人買,豁出去了也有人買。
記者:如果我想收藏,現在是否是出手的好時機?
楊濱:買東西沒有時機之分,只有對錯這說兒。在西方也是這樣,只要你買對了,什么時候都是合適的時候。藝術品投資平均下來這20年都是在漲的,比其他行業都好。
記者:樂于去拍賣會買畫兒的人,都是怎樣的人?
楊濱:這人啊,前赴后繼的,每一年都會有很多新面孔,你說為什么現在市場越來越大?而且出天價買畫兒的都是新進到市場中來的?因為他們沒有心理負擔,以前賣一萬塊的畫兒,現在敢賣100萬,他不知道,就覺得它該100萬,就買了。所以很多幾年前買畫兒多的人,現在反而不買了。
李博 張發志 選擇新勢力才是大勢所趨
李博、張發志是兩個正在冉冉升起的藝術界新人。沒有經歷太多的波折,他們都已經是投資市場上被認可的青年畫家。聽他們聊投資,你會很容易地感覺到年輕人的自信與活力。比如李博會直接套用歌詞說買下的作品,他“死了也不賣”;比如張發志會告訴你,選擇投資年輕人的作品,才是藝術市場的大勢所趨。
李博,張發志。兩人均簽約于草場地一間畫廊,是名氣與身價均以火箭般速度上升的畫廊新星。李博,1982 年出生于北京,2006 年畢業于中央美院壁畫系;張發志,1976年生于四川,2000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后任教于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現居北京。
李博:我買的畫死都不賣
作為一個80后出生的小孩兒,畫家李博美院一畢業就簽到了畫廊。今年與雷本本在上海舉行的雙個展《頭發很長和頭發不見了》中,46 件作品在開展半小時之內被全部買走。用他畫廊老板的話說,算是“放了衛星”。
每幅畫標價2萬歐元——以李博為代表的80后畫家漸漸走向成熟,被業內普遍看好,傳言中他們有朝一日能夠趕上甚至超越四大金剛(張曉剛、王廣義、岳敏君、方力鈞)。盡管如此,李博依舊不怎么考慮市場的喜好,做出一副典型的80后表情:“不知道,走著看吧,也無所謂。畢竟不是一個時代的,沒有什么超越不超越的。我每回做東西的時候,能打動自己就可以了。畫畫是個很封閉的事,可能顧及不了太多人的感受。”
成了點名,也有了點錢,李博也開始買別人的畫,“我買過一張Miroslav Tichy的作品。因為我太喜歡那個人了。這張畫,就算到我窮得要死的時候都不會賣!這幅畫如今掛在我家里,我把它當成我的座右銘。”說起李博的投資原則,他說自己買畫根本不能被稱為投資,因為“我都是喜歡才買的,我沒想過通過買畫去成為千萬富翁什么的。不過,如果它們升值了,我在家里看著也高興啊。”
如果你問李博怎么才能通過買畫更快與更多地賺錢,他的回答特簡單,“下手準,別心急。”外行人怎么才能做到下手準呢?李博終于顯得語重心長:“做什么事情得學習,你得挑啊,先整明白的。投資是一樣的。你得學習、看書、看藝術史、找老師。我哪兒都買,不一定在哪兒買就好,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東西好,還要找對老師。”
記者:今年“春拍”市場價格下滑,有人悲觀地說中國當代藝術的二級市場面臨著崩盤,您覺著呢?張發志:二級市場沒在崩盤,只會越來越理性
跟“幸福得像花兒一樣”的李博比起來,70年代生人的張發志要顯得苦大仇深得多,雖然他不承認經歷過類似宋莊畫家的生活窘境:“其實也還好啦,我是2000年畢業的,后來就開始教書,每月能掙小1000塊錢呢。2005年就跟畫廊簽約了。在我正需要錢的時候,剛好作品就能賣出錢了,所以心態還不算扭曲。”
從每月掙不到1000塊工資,到現在一幅畫標價30萬元,張發志不覺得自己的作品同樣幅度的超越,“老外就說,中國的東西漲了幾十倍,并不代表他們的水平增長了幾十倍。有的東西還不好了呢,社會發展弄得人的心很浮躁、很焦慮,很多藝術家都有焦慮感,踏實不下來,作品就體現出來了。”
張發志對投資藝術品有自己的一套心得:“藝術品價格有高低之分,有錢投資貴的,沒錢買便宜的。老牌兒的貴,普通人買不起。現在年輕畫家真有好的(我不是說我啊,哈哈),他們信息交流得好,學習得快,也聰明。現在的畫家會比老一輩越來越好。我們這歲數的人就是知名度差點,或者缺少市場的歷練。”
2008年的春拍市場下滑,初出茅廬的兩位畫家似乎還沒有感覺到太多的動蕩,張發志更顯得挺有信心:“當代藝術品市場可能會有些調整,但絕不會又回到60年代。它會調整得越來越理性,像西方藝術一樣,有個明確的走向——比如說商業藝術可以進入到小家庭里面,前衛藝術可以進入美術館,兩者會走向不同的方位。我本人還是非常看好這個市場的。”
無論是李博還是張發志,都不愿意自己的作品太快被收藏家拿出來拍賣。首先,“拍出來的價格跟我們沒有關系,也不會到我們的手里,”李博很坦率地告訴記者,“我們的畫廊會跟收藏家簽訂一個合同,要求他5年之內不拿作品出來拍賣,這對我們畫家是一種保護。”張發志也希望購買他畫的人能是個真正的收藏者,而不是炒作者,“太快拿出來亂拍會影響市場,對藝術家也是非常不好的。放一放,你才會獲得作品的最大價值。”
黃燎原:中國藝術市場連盤都沒有,怎么崩啊?成熟的市場應該是大家都因為熱愛而收藏,像股票做長線一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