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程壽康所說的,在競爭博弈中,各出奇招固然是一種辦法,“跟著做”也不失為對抗的方法。2006年蘇富比在香港做“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的同時,出人意料地在紐約推出“亞洲當代藝術”拍賣。而佳士得卻深耕香港,記得當時記者采訪佳士得當代藝術部門主管張丁元,他就特別強調香港市場的重要性。在連年業績扶搖直上后,他更率先在香港推出了夜場拍賣,使蘇富比面臨巨大壓力。蘇富比最后的選擇,從反面證明了佳士得當代藝術拍賣業務定位的成功,也凸顯了香港的價值。如今,蘇富比的業務調整,意味著這兩大巨頭的競爭告一段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未來兩大巨頭在香港將展開全面的競爭,會帶來什么結果呢?可以預見的是,首先,當代藝術的價格定位會更清晰,市場會因此而變得更健康;其次,內地拍賣行將面臨嚴峻的挑戰,二三流拍賣行的當代藝術拍賣業務將難以為繼;第三,當代藝術市場的“亞洲性”或者叫亞洲板塊會加速成形。這與9月的同城德比指向同一個方向,都在加速亞洲市場的整合。不同的是,這將導致香港作為亞洲藝術市場的交易中心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假以時日,香港也許會對倫敦和紐約的老二、老大地位發出挑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