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春拍的當代藝術市場,很不平靜。除了成交額、成交率、成交天價的一波三折外,朱其的“天價做局說”和《收藏投資導刊》的“2008年春拍流拍榜”,更讓界內外如臨大敵。迷霧中的當代藝術市場,真的發生了驚天的巨變么?
“天價做局說”與“春拍流拍榜”
朱其在2008年5月30日《東方早報》上發表的《當代藝術拍賣有個“謊言共同體”》,是近期界內的搶眼看點。
該文由“從2006年下半年以來當代藝術導致的藝術投資高潮,以及拍賣天價的出現”,斷定“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存在炒作集團在拍賣會上天價做局,大部分天價作品的成交是虛假交易”。他揭露的“天價做局”的玩法大致是,先物色藝術圈內有一定知名度、市場價格在10萬左右的畫家,大量簽約收購后,再到拍賣會上安排“自己人”制造“很多人搶著買”的氣氛。如果“釣魚”不成,便玩“假拍”游戲以賺取廣告效應,直到不了解行情的新購藏者上鉤。因為跟拍賣公司有密約在先,造局者并不會為“假拍”支付高額傭金。而且,“天價局”不只設在內地,也做到了紐約、香港的國際著名拍賣行。
該文認為,當代藝術圈正在利用過去二十年獲得的口碑,批量生產“符號”產品,以趕上變成“億萬富豪”的末班車。部分“早期在國內還稱得上有語言探索和先鋒姿態”的明星畫家,被資本集團下訂單后,或者由助手代筆,或者簡化畫法。已經沒有探索價值的“變相復制”,卻和十年前的代表作一樣賣到幾百萬上千萬元 。該文還描述了當代藝術資本化之后的“大腕文化”,認為以北京798等藝術區為代表的當代藝術,不斷地將藝術創造變成符號生產。他們尋找現成圖像、抄襲西方藝術語言,再通過資本和市場炒作變成自己的“知名符號”,然后利用參加國內外展覽和購買學術雜志版面,夸大自己的影響。他們在搞定國內市場后,進一步打開歐洲、美國、亞洲的藝術市場。
與“天價做局說”相呼應的,恰好是春拍中當代藝術市場顯露的疲態。 以2007年當代藝術拍賣龍頭“北京保利”為例, 5月28日的當代藝術夜場共推出65件拍品,成交率僅75%、總成交額僅1.84億、千萬級作品僅3件,最高成交價王懷慶的《四合》僅2,352萬元。與其去年秋拍當代藝術夜場的91%成交率、3.25億總成交額、6件千萬級拍品、3,920萬元的最高成交價相比,大為遜色。并且,在另幾家大型拍賣公司的油畫板塊中,原本炙手可熱的當代藝術家作品,也多有流拍,甚至景象慘烈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