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靠西方收藏家和畫商培養起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如果沒有本土收藏家的出現,其前途也就不容樂觀。
被英國《每日電訊報》稱為里程碑式的 “上海藝博會國際當代藝術展”,因中國強勁的購買力而受到各方好評。它作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博會”,其意義不止于此,還在于它在“亞太藝術羅盤”中起到的龍頭作用,以此與巴塞爾、邁阿密世界頂級博覽會抗衡,并代表亞洲力量的崛起。
一個大膽的構想
“這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每天被大批藝術家包圍,說起 “上海當代”的成功,這位名叫皮埃爾·于貝的65歲藝術經紀人興奮無比,他說他在4年前就萌生了在中國辦博覽會的構想,不過是作為巴塞爾在中國的活動擴展卻遭到了拒絕,他只好自己著手實施這項計劃。
博覽會吸引了大批來自藝術界、時尚界和商業界的知名人士。對他們來說,這是在東西方藝術家之間比較價格的機會。外媒也給予了正面報道,相反國內媒體卻有些遲疑,他們對“廟會”式的活動現場心有余悸,可能是害怕“藝術博覽會”淪為“蘿卜白菜展”,對于倫敦、巴黎、北京的拍賣商占據大量攤位,很多批評家也有些詬病,他們擔心中國一級市場長期缺席,從而影響藝術生態。
但很多人還是持樂觀態度,畢竟中國表現出了強勁的購買力,“一名收藏家搶購了15件作品,幾名中國的藝術家也在購買作品。”于貝說,很多藝術家對畫廊和藝術博覽會體系產生了興趣,他們希望參加下一屆的“上海當代”藝術展。
北京、臺北、新加坡、日本橫濱、韓國光州藝術博覽會和藝術展也會相繼跟上,一時間,博覽會林立,全球收藏家和畫廊在亞洲集結,這對于提升亞洲藝術話語權當起到積極作用。據臺北藝博會策展人胡朝圣介紹,“亞太藝術羅盤”的形成是有意為之,目的在于整合亞洲市場,而更深層次的理由,則是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崛起,尤其是中國當代藝術在全球范圍內受到追捧,亞洲的藝術市場會不會出現一個足以代表亞洲,足以和巴塞爾、邁阿密平起平坐的世界頂級博覽會。
這樣的三足鼎立局面,勢必影響到全球藝術格局,美國《藝術評論》2008年上半年藝術品交易數據顯示,倫敦已經首次取代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市場,而中國已經取代法國成為第三大市場。
中心之爭
這樣的洗牌給了中國畫商足夠的信心,從2000年10億人民幣不到的成交量,到2007年的270億,今年可能突破300億,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已成為輿論的焦點,尚未成為定論的是,在中國的三個國際性都市中,究竟是上海、北京抑或香港,會成為這樣的頂級博覽會的舉辦城市?進而成為亞洲藝術中心?
“北京,有它的學術優勢。”上海香格納的負責人勞倫斯·何普林指出,這次“上海當代”雖然搶了頭籌,但香港博覽會也會奮力直追,還有藝術品在香港進出比較方便,展覽、交易都沒有問題,這比之于上海是優勢。但香港地方太小,如果能吸引全中國、全亞洲的畫廊、收藏家都去,就能夠成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香港在二級市場上已經無可匹敵,因有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大拍行巨頭坐鎮,香港的優勢自然不言而喻。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每年的成交量幾乎占據了70%的江山,其他拍賣行只能分得30%的羹。
不久前,蘇富比合并紐約“當代亞洲藝術專場”到香港,曾引起不少猜測,有評論認為這是當代藝術縮水的信號,而相反的解讀則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持續升溫,促使蘇富比把重心向亞洲傾斜?
蘇富比的解釋是正常的業余調整,其亞洲行政總裁陳壽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中國的強大,經濟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在中國的土地上形成巨大的藝術品交易中心是必然的,將亞洲當代藝術拍賣集中至香港可以說是大勢所趨。當然,前提是不會影響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曝光機會。
香港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小姐的解釋是,目前,香港已經成為僅次于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藝術品拍賣市場。從蘇富比大拍的數據可以看出,購買中國當代藝術品的亞洲收藏家在逐漸提高。而隨著亞洲收藏家的崛起亞洲市場崛起也就指日可待。
秋拍大戲
據林家如介紹,香港蘇富比秋拍的征集工作從去年就開始了,由于合并了紐約部分,今年的重頭作品不少。
從目前蘇富比、佳士得秋拍展出的作品來看,其4場拍賣盛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仇英的《采蓮圖》,估價為1200萬~1500萬港元;其次是一尊曾為19世紀英國著名中國藝術品收藏家阿爾弗雷得·莫里森收藏的清乾隆御制粉紅地粉彩軋道蝴蝶瓶。
當代藝術部分有蔡國強的《兩只老鷹》、曾梵志的《安迪·沃霍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廖繼春的《西班牙古城》、俸正杰的《中國肖像》,市場人士分析這些作品將再創紀錄。
由于香港蘇富比、佳士得會直接影響到內地拍賣市場,北京、上海拍行也在緊鑼密鼓,而北京市場將直接輻射到東南亞,對此各大拍行都充滿了信心。
天價作局?
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升溫,中國藝術家和藝術品也受到追捧,成百倍的投資回報率也引起美國藝術媒體的關注,不過報道的視角大多在“錢”上,《美國藝術》主編理查德·維尼(Richard Vine)一語道破: “首先,我們是從自己的視角去審視中國藝術的。”作為靠西方收藏家培養起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如果沒有本土收藏家的出現,其處境也就可想而知。
在中國當代藝術品高歌猛進的2008春,就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寒流,有觀察人員認為這是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一些大藏家急于“清倉”,但不會影響整個市場的信心。
在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夜場拍賣會上,法國大藏家邁克·博耐特一次拋出其收藏的3件張曉剛和1件岳敏君作品,這4件作品竟有3件流拍。
3月17日紐約蘇富比春拍上,中國當紅藝術家的作品再次受挫:張曉剛兩幅作品流拍,陳逸飛、王廣義、徐冰和蔡國強等藝術家的作品表現也差強人意。
對于邁克·博耐特和霍華德·法伯等國際大藏家的拋售舉動,市場人士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在國際經濟形勢不佳、前景不明的大環境中,被炒高到離譜的當代藝術品價格是時候降下來了。甚至在國內出現了大量的“拐點”、“泡沫”和“崩盤”論,新銳批評家朱其更爆出中國當代藝術品“天價作局”內幕。各種聲音甚囂塵上,藝術家被一股強大的焦躁情緒籠罩,中國當代藝術品被置于危機邊緣。今年5月香港蘇富比、佳士得拍出的蔡國強等當代藝術家的驕人成績,無疑是一劑強心丸,也讓市場觀察員顯得遲疑不決,因為市場并沒有如他們的預期向下,而是在穩中上漲。
20年的繁榮
著名收藏家烏里·希克說他雖然不看好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持續生命力,但他不懷疑這些作品還有20年的上漲期,因為這與中國強勁的經濟有關。
香港佳士得中國當代藝術主管汪潔也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爆一點不足奇,“這點是隨著自己國家國力的增強,每一個藝術品的高潮都是這樣子的。美國也是,美國經濟最強的時候,它的藝術品增長很快,這都是跟國力有關系。像現在的印度也是,它的經濟好起來,印度的當代都賣瘋掉了。”
北京保利董事、高級顧問趙旭也向記者表示,中國當代藝術從2006年紐約蘇富比春拍開始至今年3月份紐約蘇富比春拍,經歷了市場強勁增長的行情。這得益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并成為全球經濟矚目的中心。
目前,雖然有歐美大藏家在部分出售中國當代藝術品,而日、韓和東南亞等國家和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區的私人、企業和基金會等紛紛介入,國內人士也乘勢而上。中國藝術品市場將持續發展,它也將帶動整個亞洲市場,這就是力量,只是長期受西方左右的當代繪畫,需要找到自己的獨立表達,才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