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理由為“神七”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其一,這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漫步。從首次載人飛行的“神五”,到“神六”,宇航員都沒有步出艙門,“神七”宇航員則第一次邁出艙門,與太空親密接觸;其二,“神七”由12萬個零部件、元器件組裝而成,完全是“中國制造”,而且宇航員將穿著國產宇航服進行太空行走,展示“尖端制造”的先進技術。
這種自信通過電視直播的鏡頭傳遞給每個觀眾。通過現場畫面的真實及時映現,國人目送“神七”升空,在領略“神七”驕人風采的同時,也滿足了不少人對太空好奇的知識渴求。可以說,“神七”發射中閃耀著科學探索的求真精神,而觀看“神七”發射則是一堂最好的科普教育課。
然而,在直播“神七”點火起飛之際,主播者似乎并沒有意識到這是絕佳的普及航天知識的時機,以至直播畫面出現了數分鐘的靜音圖像。在電視直播中,觀眾只看到飛船傳回來的圖像以及飛行軌跡,在之后長達數分鐘的時間中,既沒有主持人的適時介紹,也沒有請來專業人員對“神七”飛天的相關知識進行解讀。用專業的話來說,有點“冷場”。其實,在觀看直播的觀眾中,有不少人還是希望了解背后的知識,比如在點火的一剎那,從零速度是如何一下子加速到火箭速度的?宇航員在突然進入失重狀態時又會有什么感受?倘若配以適當的航天知識的科普,相信既能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又能借機推廣科普教育。
這看起來好像有點雞蛋里挑骨頭。也許有人說這些知識在其他直播節目中已經有過介紹,又或者這些知識太專業,沒必要知曉。但對于那些坐在電視機前的孩子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最有效果的科普教育。很可惜,電視直播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一平臺。與之相比,香港電視臺的直播就比我們準備得充分很多,一邊是直播畫面,一邊是相關嘉賓的科普知識介紹,讓觀眾在關注“神七”的同時,又了解了一些最新的航天科技知識。
一個航天大國,不僅需要研發尖端的航天科技,也需要提高公眾的科技素養。《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顯示,2003年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為1.98%,而在2000年,美國即達到17%,可見提高科學素養已是相當重要。我們常說要利用一些重大科技活動進行科普,提高公眾的科技素養,類似神舟飛船發射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上佳良機。
此次“神七”問天,央視將追蹤其軌跡連續7天直播,全程直擊航天員亮相、飛船發射、天地對話、太空漫步、飛船返航等精彩內容。這是一道豐富的航天大餐,也是一次科普教育的際遇,希望直播節目不再出現“冷場”,以讓觀眾更好地感受科技魅力,接受科普教育,提高科學素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