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熏紐約蘇富比的“秋拍”會上中國當代藝術品再度遇冷。在這一專場拍賣中,共上拍來自中國、韓國和日本的當代藝術作品共計212件,成交率為65%,總成交金額為5882.794萬元。對比春季的拍賣來看,此次秋拍不僅作品的上拍量和成交量均有縮水,而且成交率從79%下降到65%,成交金額也從2321.0525萬美元下挫到人民幣5882.794萬元。
從年初“春拍”中國當代藝術一線藝術家張小剛2幅作品流拍,到如今的成交量縮水,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正面臨調整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而在國內,當代藝術品市場似乎依然熱度不減。
9月5日,國內知名畫展——藝術北京VIP預展剛剛開始,印尼藏家余德耀便以1200萬元的天價購買了方力鈞的作品,也成為本屆“藝術北京”目前所知的最高成交價。
近日,記者專訪了藝術北京的藝術總監、中央美院人文學院副教授趙力。他告訴記者,本屆藝術北京與以往不同的是,一線畫家的作品參展的數量較往屆明顯減少,一批新人開始在畫展上嶄露頭角。
關注年輕的藝術家
記者:這次藝術北京當中對于藝術家本身的構成是什么樣的?新銳的藝術家和一線藝術家有什么樣的比例嗎?
趙力:藝術北京的展會上一線畫家的作品少了熏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開始受到關注。藝術北京更愿意作為一個推廣的平臺熏而不是一個銷售的平臺。具體比例可能沒有詳細的數據,但是這幾年中國地區的畫廊,包括亞洲區的畫廊,全球的畫廊,關注點都是在所謂功成名就的大藝術家基礎之上,不過關注當代年輕的藝術家,這是整體的潮流。
還有很多的畫廊以推動年輕藝術家為主,為什么呢?畫廊的特征責任是什么,責任就是推動新藝術,找到新資源,所以這是他主要的一方面。而且一個專業的畫廊,必然要承擔這個責任,要不然人家覺得你這不是一個好的畫廊,畫店嘛。所以從我們展覽,現在圖錄已經出來了,從圖錄可以感覺到我們甄別畫廊的標準,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畫廊都是以新藝術為代表的,當然新藝術代表的同時還會有經典藝術。
記者:在參展畫廊的選擇上有什么標準?
趙力:今年的展會我們側重于亞洲地區的國際化。參展畫廊來自亞洲各國。我們側重于選擇代理型的畫廊、推動型的畫廊,而不是簡單的買賣型的畫店,從這個意義來講,我覺得對市場、對藝術各方面推動力更強一些,我們選擇這些作為我們的一個核心標準。
記者:展覽開在奧運會期間,這對展覽有什么影響?
趙力:有來自全球各種各樣參加奧運會的人,他們中有一些人可能關心藝術,但是對中國當代藝術、對亞洲不太了解,像剛剛董先生提到的,我們加了一些內容,既看到了新的,也看到了歷史,所以就比較全面一點,所以在設計方面有一些相關的,當然這個活動都是跟相關的參展畫廊共謀的結果。另外,我們也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能夠宣傳、推動,不光中國的當代藝術家,也包括亞洲的,全球的藝術家。
價格飛漲卻有泡沫
記者:中國的當代藝術品市場的價格是否增長的過快?
趙力:中國的藝術品的確漲價非常快。原因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首先,不只是中國,全球的藝術品都在漲價,我們看看美國的東西、歐洲的東西藝術品都在漲價,印度、韓國、日本、俄羅斯都在漲價,整體漲價是一個因素。其次,中國以前的藝術品價值,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進入一個跟國際接軌,以前齊白石的作品,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3塊錢、5塊錢、十幾塊錢,在香港市場里面已經是幾千塊錢、幾萬塊錢。中國本身原來的價格偏低,國際市場偏高,與國際市場接軌之后價格也隨之迅速地拉齊,拉齊過程就是漲價劇烈的反應過程。
記者:漲價過快是否存在泡沫?
趙力:我覺得會有泡沫,但是這個泡沫是在中國的當代藝術品市場發展中形成的。現在有很多人不是看懂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而是聽到了它的價格。價格高似乎是存疑的。比如中國一線畫家張小剛的作品在全球藝術市場拍賣已經是數幾千萬,但我們不可能回到市場發展之前,在國內以低于國際市場數倍的價格賤賣給國際“倒爺”,再由“倒爺”們再賣到國際商場爭取差價。我覺得這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就是說中國藝術市場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國際接軌,再加上我們的歷史背景造成了目前快速上漲。
中國當代藝術那么活躍,原因還是中國的發展,中國整個的變化,提供了很多的激勵,題材、內容、表現方式。包括很多藝術家說,你如果早生50年或者后生50年都不會趕上這么好的機會。中國現在目前毋庸置疑就是發展很快的,除了經濟發展之外,我們每天創造新的景觀,我們出現的很多新的文化現象,這些都是當代藝術表現或者積極的參與。現在很多藝術家告訴我們,他們活在一個非常火熱的年代或者變化的年代,為什么?就是我們有多元性,我們整個結構是開放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