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靈:在地面模擬失重的環境要靠特殊的訓練設施來做到,比如說水池。我們可以看一下水池子,我們目測可以看到很深,有10深,直徑23米,可以裝4千多噸的水,但是問題就來了,4千多噸的水,非常的沉重,但是為什么這個游泳池建在了三樓而不是地下室呢?
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李潭秋:主要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簡單說一下,一個是排水的方便,如果出現問題的話,水可以很快排掉,另外從造價商來說,因為有一套支持系統,水下照明的系統,這樣的話可以從造價來說比挖在地下還要低一些。
張泉靈:其實在池子的旁邊還有很多的機關,很多的房間。
李潭秋:很多凈化系統、照明系統,水下的攝像系統,水溫的控制等等,這個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失重模擬訓練系統。
張泉靈:我們大樓結構受得了嗎?
李潭秋:都是經過充分計算的,反復計算形成的,也經過了校核,應力狀態都要受到監測。
張泉靈:航天員從哪兒下水呢?
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王憲民:水池上面有吊車,航天員通過吊車緩緩地放下去的,為什么呢?因為服裝很重,航天員根本不可能走動,這是第一點。第二個,服裝要在水下進行操作、使用,要配瓶,在岸上有一個預配瓶,這又增加100到200公斤。再有一個有氣和液通到服裝里面保證航天員的生命,所以尾巴后面要拖一個很粗很長的臍帶,這就不會從邊上下去也不可能跳下去。
張泉靈:在失重的環境下,有哪些會比水槽更累?有哪些又方便一些呢?
王憲民:模擬失重的水槽,這種模擬是主觀感覺的模擬,不是一個真正的失重,通過配瓶,配瓶以后下到水里面去了,但是不管怎么配瓶,都會使身體和垂直線有一個角度,如果他想偏離這個角度的話,就會產生一個力矩矯正回來,在天上就不會這樣,天上這個身體不管是轉動還是橫著搖動等等都是很自如的,但是在水下有水的阻力,所以要緩慢地運動,這個阻力實際上是阻擋它運動,運動節奏的控制是可以控制住的,但是在天上很有可能控制不住,可能稍稍一使力一下子就穿出去了,這一點比在水下要困難。
張泉靈:所以他們一直說最好的在軌訓練就是在真實的太空的環境下。
張泉靈:聽說為了這一次出艙,除了為了適應水槽失重以外,還有一個出艙模擬的訓練。
王憲民:出艙模擬訓練是模擬操作飛船,操作和響應,所以它實際上有一套飛船操作的儀表板,操作以后有響應,比如說儀表板的顯示等等這些。在這個訓練模擬器上就可以進行程序和故障的訓練,還有一個設備就是低壓艙,這個設備可以真空度達到10的負四次方,可以做艙外航天服的研制試驗還有一個航天員可以在真實的真空的環境當中著艙外航天服進行訓練。
張泉靈:像程序的模擬的訓練,水槽的訓練,低壓艙的訓練,國外在太空行走之前航天員都做過,對于我們來說有哪些需要我們自己去研發?需要自己做出來?
王憲民:這些設備在國外都是有的,大同小異,但是國外這幾樣跟出艙活動直接相關的大型的設備,他是不提供技術給我們的,我們也不知道它的細節,也得靠我們自己根據我們前期的技術來研究,到目前為止我們認為我們的設備從自動化的程度,從顯示、功效、安全性上,我們認為不比國外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