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投資至今仍被收藏界津津樂道,就是因為他們有一個最純粹的“財富概念”。也就是說,將價值被低估的藝術品低價購進,等到時機成熟時候高價賣出,從而獲得價值增值。北京藝術史學者王春元認為,藝術品市場發展到今天,財富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收藏”一詞已經不足以形容當今的藝術品市場,“財富時代”悄然而至。
從擊鼓傳花到“財富”時代
中國藝術品市場曾經呈現一種“擊鼓傳花”的態勢。也就是說,藝術品的買賣倒手很快,經紀人、古董商、畫販子等各種角色混跡其中,每次換手都能夠獲取一定利潤,短期的暴利行為充斥著整個市場。然而,隨著藝術品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成熟,短期的暴利時代已經一去不返,現在購買藝術品,想要在一年半載之間立即獲取利潤,已經十分困難。只有那些經得住時間沉淀的藝術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投資者和收藏家,才能夠在市場中存活下去。這樣,就要求進入到市場的藝術品具備最基本的“財富概念”。
當今的藝術品市場,呈現出與以往各個歷史時期完全不同的特點。宋代收藏,更多是源于對經史的考證;明代收藏,更多是士紳之間互相較量、顯示身份的手段;民國時期的收藏,很多時候是亂世中一些有識之士的行為,往往帶有半欣賞半搶救的性質。今天的收藏完全不同,核心理念就是投資:投資藝術品,獲取價值回報。投資的概念已經成為收藏市場的主導因素,進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即使它仍不足以概括全部情況,至少也是一個主流的趨勢。比如,所有的鑒寶、尋寶節目,所有的收藏、拍賣活動,到最后都要歸結到一點,就是這件藝術品值多少錢。
王春元認為,在今天的收藏市場中,真正為了收藏而收藏的人已經是寥寥無幾。人們購買藝術品,可能會有多種目的,如投資、賞玩、送禮、陶冶情操、純粹消費等等,可是所有的目的中都少不了一個核心的成分:價值。所有的交易和買賣行為,都是圍繞著價值這個核心概念在轉動。當然會有純粹的收藏者,他們進入藝術品市場只是為了個人的收藏愛好,但是這種情況已經越來越少。“收藏”二字,只是對市場的局部解釋,真正能夠概括藝術品市場主流趨勢的,是“財富”。藝術品市場“財富時代”的到來,已經不可阻擋。
“財富”時代顛覆價值標準
在王春元看來,財富時代的到來,勢必會造成一種分化,即投資與消費的分化。這個分化的直接表現是以玩賞心態進入市場的人會越來越少。在過去,一件藝術品的審美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等因素是購買的主要依據。而現在,所有的價值因素都轉化為一種投資要素,購買藝術品的直接判斷,就是它是否具備投資的潛力,能否增值。而過去的審美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等因素反而成了一種價值輔助的判斷。藝術品所包含的價值因素高,他就具有很高的財富,就成為投資品;反之,它就是消費品。
在過去,投資者和收藏者依據自己的經驗在市場中生存,藝術品市場中的主要矛盾就是辨別真偽,一旦買到假貨,就是為自己的失誤“交學費”。隨著藝術品市場不斷規范和成熟,“假貨橫行”的局面逐漸減少,買到假貨的可能性已經降到一個很低的程度。到了財富時代,消費品與財富之間的不同成為市場的主要矛盾。買到的東西是財富,那么就是成功的投資,就有了資金增值的預期;相反,買到的東西不具備財富,而只能歸結為消費品,那么你的升值空間就大打折扣,甚至會付出昂貴“學費”為代價。
那么,究竟什么是財富,怎樣界定財富與消費品的區別?王春元認為,在我們的市場中,缺少一種分量十足的鑒定聲音,更沒有一個權威的鑒定機構,因此,只能依靠市場自身的行為去界定。市場本身的價格搏斗,有可能會產生泡沫,也可能會造成一瀉千里的態勢。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是,我們已經進入財富時代,卻不清楚到底什么是財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