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勇
三峽,沉淀了幾千年人類文明的大峽谷,吸引了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這一沉醉就是十來年。今天,陳可之以沉默的藝術勞動和作品的個人風格,給畫壇吹來一縷凝重而又清新的遠古三峽風。
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大峽谷十分多,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河流擁有長江三峽這樣一個長幾百公里而有7000多年人類文明沉淀的大峽谷,更沒有這樣的大峽谷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突變,數千年來承載三峽文明的主要地區消失到水下,數百萬人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遷移,千萬年的滄海桑田凝聚在如此短暫的時刻,如此猛烈的沖撞。這一切都時時刻刻撞擊著陳可之的心扉,引發他去從視覺藝術的角度,去拾遺歷史遺產的橫斷面和表現天人之際的軌跡。
值得注意的是,陳可之對于三峽并沒有通常地去關注三峽幾千年來的重大歷史事件,沒有去唱嘆那些英雄豪杰們的明爭暗斗,也沒有去感懷才子佳人們的兒女情長,而是去關懷三峽細微的百姓民生、自然風物,面對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面對古人留下的斑斑點點遺跡,卻從中發掘出許多普視性的人文精神,彰顯人地互動這個人類永恒的主題,凸現對人性回歸的美好愿望。
在陳可之的三峽系列油畫中,畫面上最震撼人心靈的就是他的《三峽晨曲》和《長江魂——三峽纖夫》。這不僅是因為這兩幅畫都是五米以上的巨制,而且在于畫家以象征手法展現的宏大生命氣勢。
長江之魂在三峽,三峽之魂在夔門。古往今來,墨客騷人們的詠嘆不絕于史,中國傳統繪畫的畫家們更是不斷傾注丹青為夔門濃墨重彩,宋人的《蜀川勝概圖》、《長江萬里圖》(《巴船出峽圖》)到今人眾多水墨夔門,已經向人們展示了三峽之秀。不過,由于中國畫傳統文人怡情的影響,對三峽夔門之雄和三峽巴文化的雄烈,表現得并不淋漓盡致。
如果說《三峽晨曲》是一幅于三峽夔門的感懷之作,那么,《長江魂——三峽纖夫》則是更多發掘三峽人文沉淀之作。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在傳統時代,四塞的四川盆地對于前人來說,消除自然的空間阻隔是第一要務。為此我們先民付出了驚人的艱辛,也因此誘發了先人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了優秀的交通文化。不過面對自然,面對三峽的急流,我們的先民們航行的艱辛,遠非伏爾加河的纖夫能比。一出南津關,兩眼淚不干。陳可之筆下的纖夫,精瘦硬實,背負雷鳴電閃,呼天喊地,一個典型三峽航行的上水搶灘之狀。本來纖夫聲聲唷呵本來不過是人類勞作的生理發音,主觀上也多是為基本生計的呼喊,但卻透露出三峽人的堅韌與艱辛,顯現三峽人為消除空間阻隔奮斗的苦澀。為了體驗生活,陳可之在峽谷中與纖夫一道拉纖,一起生活,巨型油畫《長江魂——三峽纖夫》的成功,并非是畫中纖夫精神特質顯現的神話,而震撼人的正是在于觀者可以觸摸畫中人物的堅實與激情,通過畫面對比反差的象征性表現,傳達的一種稀少的靈魂偉岸,火一樣熱烈、石一樣堅忍的磅礴生氣。
在我看來,畫家的畫筆只有蘸上厚重的歷史文化油墨,畫出的作品才會有強烈藝術震撼力。大多數文化人認識到這一點并不是問題。但是如果一個畫家并不是以重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而只是對一個特定的自然與人文的微觀點滴沉淀來顯現自然匠作的神秘意境,感知天人之際的神韻,可能就是一個十分新穎而深邃的主題。要做到這一點,對畫家就提出了更高的人文素質要求。陳可之先生自1996年以來,不少于二十次到夔門、過三峽,大江截流及每一次水位上漲,他都是十萬火急地趕赴峽江,像搶救性命那樣珍視即將消逝的視覺史料。他從不厭倦地研讀地殼運動的鬼斧神工,更通讀藏于山水之間的古詩絕句,從小備受傳統文化熏陶的他,在這里真正找到了中西合璧的融合點,作品由此而來的全新畫風不能不說是個很有意義的突破,這種突破似乎凝聚了藝術家勇敢的意志和嚴謹的創作態度,然而這種必然又遠非一日之功。因而在他表現石紋水痕的筆觸中總能找到中國畫鐵線金鉤的力量,油畫中的傳統草書傳達了一種瀟灑枯澀的氣息,使觀賞者在民族傳統氣質和油畫色澤釉染滋潤的交融中流連忘返,得到不可多得的新意和文化享受。
而古道系列中的《峰回路轉》、《古道奏鳴曲》、《英雄自有來路人》等將三峽人消除空間阻隔奮斗的遺跡,運用情感的色彩展示給我們,勾引起我們對千百年來往來于古道的前人的無數想象,激發出我們對古人的感佩。值得一談的是《峰回路轉》,是以瞿塘峽明清凹槽式棧道為背景的,不過并不是簡單將遺址復原后渲染,而是像一位歷史地理學者一樣,對古道的護路欄作了復原,同時配上了牽馬的人夫,直觀準確顯現出一幅明清時代三峽交通的風俗一瞥。由此可見陳可之先生作畫的用心之苦。
陳可之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油畫家,說起來作為知名藝術家年齡并不大,但卻是一位很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陳可之1961年出生在長江邊江津的一個書香世家,長江的雄壯與秀美鐘靈毓秀了他,七、八歲時為社會各單位繪制大型領袖像,被喻為“神童”。之后,他的人生道路也像三峽的奔流一樣一波多折,為了藝術的理想,他像纖夫一般舍生忘死、百折不撓,曲折成為了他的人生財富,由此他不間斷地推出件件實力之作,其代表作《歷史》、《延河水》、《冬日晨曦》、《和諧的噪聲1988》、《東方之子》、《長江魂——三峽纖夫》、《重慶大轟炸1938—1943》等油畫使他聲名遠播,但他從未躺在已有的成就上安逸,近年來不斷刻苦地治學積累,投入大量資金創作三峽油畫系列,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風格和思想的藝術之路。
著名作家王元化曾強調“作家要學者化”,我想畫家也應該學者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總有益處,才能博古通今。我以為,陳可之先生的三峽系列油畫,以獨特新穎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熟悉的又似乎是陌生的神秘世界,是對人與賴以生存環境的關注,也是在精神領域的再次升華,它對長江文明的傳承和發揮,填補著歲月流痕的空白,具有其獨立意義的美學價值,是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的。
人文,自然,永恒,正是藝術家陳可之先生以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懷,用生命和風格譜寫天人之際的永恒樂章。
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大峽谷十分多,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河流擁有長江三峽這樣一個長幾百公里而有7000多年人類文明沉淀的大峽谷,更沒有這樣的大峽谷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突變,數千年來承載三峽文明的主要地區消失到水下,數百萬人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遷移,千萬年的滄海桑田凝聚在如此短暫的時刻,如此猛烈的沖撞。這一切都時時刻刻撞擊著陳可之的心扉,引發他去從視覺藝術的角度,去拾遺歷史遺產的橫斷面和表現天人之際的軌跡。
值得注意的是,陳可之對于三峽并沒有通常地去關注三峽幾千年來的重大歷史事件,沒有去唱嘆那些英雄豪杰們的明爭暗斗,也沒有去感懷才子佳人們的兒女情長,而是去關懷三峽細微的百姓民生、自然風物,面對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面對古人留下的斑斑點點遺跡,卻從中發掘出許多普視性的人文精神,彰顯人地互動這個人類永恒的主題,凸現對人性回歸的美好愿望。
在陳可之的三峽系列油畫中,畫面上最震撼人心靈的就是他的《三峽晨曲》和《長江魂——三峽纖夫》。這不僅是因為這兩幅畫都是五米以上的巨制,而且在于畫家以象征手法展現的宏大生命氣勢。
長江之魂在三峽,三峽之魂在夔門。古往今來,墨客騷人們的詠嘆不絕于史,中國傳統繪畫的畫家們更是不斷傾注丹青為夔門濃墨重彩,宋人的《蜀川勝概圖》、《長江萬里圖》(《巴船出峽圖》)到今人眾多水墨夔門,已經向人們展示了三峽之秀。不過,由于中國畫傳統文人怡情的影響,對三峽夔門之雄和三峽巴文化的雄烈,表現得并不淋漓盡致。
如果說《三峽晨曲》是一幅于三峽夔門的感懷之作,那么,《長江魂——三峽纖夫》則是更多發掘三峽人文沉淀之作。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在傳統時代,四塞的四川盆地對于前人來說,消除自然的空間阻隔是第一要務。為此我們先民付出了驚人的艱辛,也因此誘發了先人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了優秀的交通文化。不過面對自然,面對三峽的急流,我們的先民們航行的艱辛,遠非伏爾加河的纖夫能比。一出南津關,兩眼淚不干。陳可之筆下的纖夫,精瘦硬實,背負雷鳴電閃,呼天喊地,一個典型三峽航行的上水搶灘之狀。本來纖夫聲聲唷呵本來不過是人類勞作的生理發音,主觀上也多是為基本生計的呼喊,但卻透露出三峽人的堅韌與艱辛,顯現三峽人為消除空間阻隔奮斗的苦澀。為了體驗生活,陳可之在峽谷中與纖夫一道拉纖,一起生活,巨型油畫《長江魂——三峽纖夫》的成功,并非是畫中纖夫精神特質顯現的神話,而震撼人的正是在于觀者可以觸摸畫中人物的堅實與激情,通過畫面對比反差的象征性表現,傳達的一種稀少的靈魂偉岸,火一樣熱烈、石一樣堅忍的磅礴生氣。
在我看來,畫家的畫筆只有蘸上厚重的歷史文化油墨,畫出的作品才會有強烈藝術震撼力。大多數文化人認識到這一點并不是問題。但是如果一個畫家并不是以重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而只是對一個特定的自然與人文的微觀點滴沉淀來顯現自然匠作的神秘意境,感知天人之際的神韻,可能就是一個十分新穎而深邃的主題。要做到這一點,對畫家就提出了更高的人文素質要求。陳可之先生自1996年以來,不少于二十次到夔門、過三峽,大江截流及每一次水位上漲,他都是十萬火急地趕赴峽江,像搶救性命那樣珍視即將消逝的視覺史料。他從不厭倦地研讀地殼運動的鬼斧神工,更通讀藏于山水之間的古詩絕句,從小備受傳統文化熏陶的他,在這里真正找到了中西合璧的融合點,作品由此而來的全新畫風不能不說是個很有意義的突破,這種突破似乎凝聚了藝術家勇敢的意志和嚴謹的創作態度,然而這種必然又遠非一日之功。因而在他表現石紋水痕的筆觸中總能找到中國畫鐵線金鉤的力量,油畫中的傳統草書傳達了一種瀟灑枯澀的氣息,使觀賞者在民族傳統氣質和油畫色澤釉染滋潤的交融中流連忘返,得到不可多得的新意和文化享受。
而古道系列中的《峰回路轉》、《古道奏鳴曲》、《英雄自有來路人》等將三峽人消除空間阻隔奮斗的遺跡,運用情感的色彩展示給我們,勾引起我們對千百年來往來于古道的前人的無數想象,激發出我們對古人的感佩。值得一談的是《峰回路轉》,是以瞿塘峽明清凹槽式棧道為背景的,不過并不是簡單將遺址復原后渲染,而是像一位歷史地理學者一樣,對古道的護路欄作了復原,同時配上了牽馬的人夫,直觀準確顯現出一幅明清時代三峽交通的風俗一瞥。由此可見陳可之先生作畫的用心之苦。
陳可之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油畫家,說起來作為知名藝術家年齡并不大,但卻是一位很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陳可之1961年出生在長江邊江津的一個書香世家,長江的雄壯與秀美鐘靈毓秀了他,七、八歲時為社會各單位繪制大型領袖像,被喻為“神童”。之后,他的人生道路也像三峽的奔流一樣一波多折,為了藝術的理想,他像纖夫一般舍生忘死、百折不撓,曲折成為了他的人生財富,由此他不間斷地推出件件實力之作,其代表作《歷史》、《延河水》、《冬日晨曦》、《和諧的噪聲1988》、《東方之子》、《長江魂——三峽纖夫》、《重慶大轟炸1938—1943》等油畫使他聲名遠播,但他從未躺在已有的成就上安逸,近年來不斷刻苦地治學積累,投入大量資金創作三峽油畫系列,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風格和思想的藝術之路。
著名作家王元化曾強調“作家要學者化”,我想畫家也應該學者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總有益處,才能博古通今。我以為,陳可之先生的三峽系列油畫,以獨特新穎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熟悉的又似乎是陌生的神秘世界,是對人與賴以生存環境的關注,也是在精神領域的再次升華,它對長江文明的傳承和發揮,填補著歲月流痕的空白,具有其獨立意義的美學價值,是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的。
人文,自然,永恒,正是藝術家陳可之先生以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懷,用生命和風格譜寫天人之際的永恒樂章。
(作者為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