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藝術北京2008論壇”上,來自北京、上海等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管理者和國內外專家學者、藝術機構經營者和贊助人以及收藏家,圍繞當代藝術發展與城市文化建設、當代藝術市場發展趨勢與收藏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了探討。
城市文化資源帶動藝術發展
“有兩位上海的藝術家準備去北京發展,他們是上海非常成功的藝術家,他們藝術作品的價位都已經在百萬元,這讓我為上海感到遺憾。他們已經不需要通過北漂來獲得藝術市場,也不需要通過北京的藝術圈子來獲得力量和支持,為什么要選擇北京呢?他們的理由是上海的文化生態讓他們一時看不到這個城市藝術繁榮的希望,第二點就是認為上海缺少文化氛圍,缺少藝術家相互啟發、相互激發的能量。”上海嘉定區區長孫繼偉用一個例子說明了藝術生態決定城市對藝術的承載和包容性,他認為政府對待藝術不能用種莊稼的方式,而應該像保護野生濕地那樣,不能灑農藥。
北京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認為,一個地方要以文化為主題,首先要把該地方的文化特色資源分析清楚,發展文化產業要依賴經濟基礎,也要依賴文化藝術資源,而對文化藝術的依賴有兩種方式,本土的和新建的。
有關專家認為,歷史文化資源并不一定就能變成經濟與文化實力,只有通過科技、經濟、產業等轉換過程,歷史文化資源才能夠發揮出資本效力。
從發達國家經驗看,改造老工業區和舊城區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切入點。資料顯示,英國的泰晤士河南岸、紐約的蘇荷等舊城區經過改造以后都變成了城市的亮點。
北京東城區區長楊藝文說,中外藝術家已經開始借助獨特的北京古老城區魅力提升藝術形象,比如在地壇公園恢弘的明朝古殿里包容著抽象藝術畫廊,在氣勢雄偉的鐘鼓樓城墻下聚集著中西合璧的藝術精品,在歷史久遠的皇家糧倉里人們暢談著現代藝術話題,元大都時代建成的胡同深處也出現了一個個時尚“創意工廠”。
向勇認為,藝術的集聚包括社會模式、經濟模式和政策模式三種,藝術園區是政策模式下的產物。一個發展成熟的藝術園區應該是城市景觀、產業空間和文化空間的集合體,798從最早的工業園區變成藝術園區,現在正向產業園區方向發展。
中國當代藝術漲中有憂
無論從今年5月份100多個中國當代藝術展同時開展的國際聚焦,還是從上海創意產業GDP已經占到整個上海市的7%的產業推動,都表明了中國當代藝術的高漲是不爭的事實。
藝術市場研究專家、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趙力說,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從無到有,市場地位目前已排名全球第三,國內外對中國藝術品市場極其關注并有很好的預期。北京藝術品市場非常活躍,除當代藝術市場發展之外,北京有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但開發的深度還遠遠不夠。
另一方面,趙力認為,國內外藝術家流向北京,藝術品發展資源匯集已經形成。目前世界頂級的拍賣公司都在北京駐點,畫廊、展會也日趨成熟。但是文化藝術品市場的購買力水準和力度還不夠,藝術消費在普通公眾中還未得到良好的培養。
著名策展人、藝術北京CEO董夢陽認為,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規模從2004年的200億元發展到現在的10050億元,其中交易量主要是在北京進行,北京在亞洲藝術品交易市場已經處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但是,要成為真正的藝術品交易中心,還需要更加規范化的交易平臺。
臺灣大未來畫廊負責人林天民選擇在北京地壇旁邊的雍和藝術區開展他的藝術事業,之所以選擇中心區域,他認為藝術區起初發展會在一個城市的邊緣地帶,但最終都將往城市中心轉移。
林天民對北京的藝術品交易市場非常看好,他認為亞洲的市場將來是以華人當代藝術家為主流的市場。但這還需要配套的條件,比如拓展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市場,打造畫廊的品牌效應,更專業和更國際化的策展人帶領華人藝術家走上國際舞臺等。
“理性收藏還需十年”
“很多人買作品時,首先想的不是喜歡和不喜歡,而是值錢和不值錢,看價格而不是價值,這就暴露出很大的問題。”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館長沈其斌看來,目前的收藏還很不理性,“如果是一個熱氣球的話,就只能在空中飄,不可能成為土壤。因此,中國當代藝術的理性市場需要培育,而這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不僅如此,沈其斌還認為,中國很多大的買家還沒有介入進來,中國要培養真正的收藏家。
沈其斌認為,在這一培育過程中美術館作為機構收藏應發揮一定的作用。美術館要成為學術潮流的推動者,挖掘新藝術家、發現新的藝術潮流。在收藏作品時,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注重作品在學術上的價值。
與機構收藏不同,來自美國從事攝影的教授、藝術家Allen Frame認為個人收藏首先應源于自己的興趣和判斷,并找到尊敬、贊賞的藝術家,因為作品在未來會有什么樣的價值取決于藝術家本身。
對此,林天民表示贊同,他認為,對藝術品市場起碼要有一個客觀的評比、主觀的喜愛,才談得上進行收藏。要對國際上的當代藝術發展和創作有所了解,多看書、多看展覽,才能把學術和市場、價值和價格之間的關系看得比較通透。
探索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趨向
探索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趨向
探索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趨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