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顯形》為個展命名
——“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早已存在,只有經過時才會顯形。
這是我在冥冥之中發現的,當代藝術的發展就是如此。當年門可羅雀,如今卻人潮洶涌,這是歷史的必然。歷史有自己的歷程和節奏。當代藝術的發展歷史像個漩渦,把各種相關與無關的人都卷進來。歷史是個整體,我們經過的只是其中很小、很偶然的部分。更有意思的是,人們越來越看重對未來的預測,這恰好說明未來就在那里,只是我們還沒有走到那里。
我希望“顯形”能引發人們思考整體的概念。好比“道”和“術”:以術求道,顯形的是術,背后的動力、發展的軌跡則是道。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能由人用自己的感覺、經驗與表達去摸索、去接近。
我的嘗試從去年在北京程盺東藝術空間舉辦個展《出神入畫》時就開始了。也是用鏡子,把整個展覽當作一個整體。那好比勘探油田,對我的創作資源作了深入的挖掘,探明了其中蘊含的可能性。“顯形”在“出神入畫”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我的作品以圖像為素材,在圖像的表象下包裹著敘事的邏輯,很復雜,難以清晰地剝離出來。而《顯形》較之《出神入畫》,又剝離了一層表象,更深入地進入了真相的內核。
以圖像為創作的元素
——“‘圖像’,就是生活的‘相’,我在‘相’中尋找它們之間的因緣際會。”
這就是我的方法——觀念形成的同時,就是方法形成的時候。如我在《顯形》中用一個影像裝置在地上投影,這個將近9分鐘的影像作品是用我繪畫作品的素材92幅圖像制作的。這些圖像逐漸浮現、浮動漂移、相互覆蓋、交融凝聚。仔細看它們的游動,和生活中的表象一樣,很難看出其中的邏輯。我在畫冊的“象”部分有這樣一段題辭:每一個瞬間都是表象,真相在變化的動力和軌跡之中。
因此,拍照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除了采用照片記錄的圖像之外,紙上印刷的、電視與網上傳播的圖像我都用。尤其是數碼設備出現后,圖像更是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我們處在圖像時代,所有的成果都可以使用。
時間長了,我對圖像的感覺越來越敏銳,發現圖像都有“質感”,會讓你對圖像所反映的對象產生聯想,感覺到其中豐富的信息。把這些不同質感的圖像放在一起,它們彼此就有了緣分。我也從概念的思考變成了形象的直覺。
在我的圖像世界里,都市是立足點。皮力說我的“出神入畫”是“時間包裹著空間”,其實這就是都市化進程的寫照。這是可以延伸的內容:今天包括了昨天,是昨天的結果,因此我們不僅僅生活在今天,既可以活在更久遠的過去,也可以活在遙遠的未來。
走向是關注的焦點
——“保持方向感更重要,這個方向指向的越遠,創造力就越旺盛。
這就是我目前最關注的——不斷校正自己的終極方向。在我的畫面里,可以看到許多流行的符號,因此有許多人給我貼上波普藝術、消費主義之類的種種標簽。但我的創作現在更多的是指向終極的思考。只是這種終極的思考是誕生于我所處的時代,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藝術是一個周而復始的生態鏈:先鋒藝術處在探索的前沿;經過大眾文化普及后,就成了時尚;再經過時間過濾后,就成了經典。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逐漸成形,現在這個生態鏈逐漸浮現。生態鏈完善以后,這個周期就會縮短。
在歷史潮流面前,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你做不做,做得對不對,歷史都會走到這個方向。方向對但走得太遠了,就是“先驅”;如果快一步,那就是“先鋒”,不僅方向正確,而且行之有效。我的作品在揭示我所認識的歷史真相,在融入多元文化中,會有自己的作用。我堅持讓作品說話。
■人物簡介
鐘飆:
1968年生于中國重慶,1991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曾任教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現長住北京。
■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鐘飆自認從1994年起形成個人的風格,其后創作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異樣的瞬間”,用寫實圖像的方式把不同時空、不同文化氣質、不同形態的東西放在一起,產生異樣的遭遇;第二個階段是“回到草圖”,追求眾多的可能性,每張畫開始時都不知道結果,隨緣而居;第三個階段是“不斷變化的視覺現實”,生活與藝術合而為一,無所不畫;第四個階段就是“出神入畫”,開始重新思考架上繪畫和繪畫之外的關系,出現了“畫中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