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 田 琳 攝影/本報記者 辛永紅
從小酷愛畫畫
趙福1967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一個普通的小山村里,母親是當地一位有名的民間藝人,剪紙剪得特別好,聞名方圓幾十里。受母親的影響,趙福從小就對繪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從懂事起,趙福就拿起畫筆開始寫生,只要入眼的東西,他都要畫出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當時趙福的父母認為孩子只有好好學習,考入好大學才是正道,因此不支持他學畫。但是趙福卻樂此不疲,仍然見什么畫什么。他說,當年他最大的夢想就是當一名畫家,不受任何人限制,畫自己喜歡的一切東西。12歲時,他的命運發生了轉機。有一次,內蒙古師范學院(現內蒙古師范大學)藝術系第一屆畢業生杜成武先生回家鄉看望母親時,偶然看到了趙福的繪畫作品,驚嘆不已,認為趙福具有良好的天賦和悟性,作品生動逼真,如果好好培養,前途不可估量。趙福的父母這才轉變了觀念,開始支持趙福作畫了。從此,除了學好日常課程外,趙福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在畫畫上。1988年,趙福以優異的成績被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錄取了。
上大學后,又因為書法突出,趙福被推選為內蒙古師范大學書協主席。畢業前夕,在有關老師的支持下,趙福舉辦了個人書法作品展,成為師大首例舉辦個人書畫展的學生。
進入創作鼎盛期
1994年,趙福成為呼和浩特市教育學院(今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美術系(現改為美術與傳媒學院)的第一位老師,為組建當時的美術系作出了重大貢獻。因為當時的老師較少,趙福和其他老師一樣,親自為學生授課,這無形中擠占了他的創作時間。為此,趙福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進行創作,每天要比正常人早起晚睡3個小時。
上天不負有心人,他的作品頻頻獲獎:1997年,油畫作品《黃土窯》、水彩畫《桃花》分別獲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50周年美術書法作品展覽優秀獎;1998年,油畫作品《北方·臘月之二》入選“98中國國際美術年——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展”;1999年,油畫作品《農舍》獲“時代風采”全區寫生畫展優秀作品獎,并送全國寫生展;油畫作品《家鄉的正月》獲全區慶祝建國50周年系列美術作品展三等獎;2002年,油畫《七號病房》獲全國慶祝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美術作品展內蒙古展區銅獎;2003年,油畫《打草》、《旺氣沖天》入選中國第三屆油畫展,油畫《語》入選中國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油畫《生計之二》入選第二屆全國畫院雙年展;2004年,油畫《寶力格蘇木之晨》入選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畫展;2005年,油畫《如火如荼》獲文化部舉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中華當代藝術家作品展”三等獎;2006年,油畫《陰山瑞雪之一》入選風景風情全國小型油畫展;特別是2007年,趙福的油畫創作進入了一個鼎盛期,油畫作品《陰山晴雪》獲中央電視臺CCTV油畫精品展播入選獎,油畫《蘇木來客》獲“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大展”銀獎。
記者看到,趙福大量的寫生作品,是通過不斷地深入生活、在大自然中尋找創作靈感而完成的。趙福說,他的作品《北方·臘月之二》就是在朔風刺骨的北方臘月天寫生完成的作品。面對這幅充滿北方過年場景的油畫,你可以感受到臘月零下29攝氏度的塞外氣候。
畫風獨特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十個優點不如一個特點。這句話說得很貼切,可以說,特點是藝術家打造自己藝術品牌的一個先決條件。趙福的畫有自己明確的主攻方向,在題材、內容的選擇上不含糊,自己認為好的,有意義的,有深度的,有特點的,認定了就堅決走下去。
內蒙古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砂金說:“趙福的畫不寬泛,不迎合,不媚俗。當然,他也有調整、有疑問和困惑,但是他有志于事業,有執著和付出,在繁多的精彩與誘惑中,形成了作品凝重與豐富、樸實又變化的內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
趙福用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進行了探索,以自己對視覺藝術的理解,實踐一套適合表現自己內心的油畫語言。
以草原風情為創作主線
趙福的草原風情油畫,從全新的角度展示了作者對中國油畫的新認識。正如趙福自己所說:“我的作品力圖展現個性的原創形式的新面貌。”為此,他提出了繪畫語言的“四化”,即:油畫面貌的中國化(民族化)——打造中國氣派的油畫;其次是形式的現代化——與時俱進,用現代材料制作現代人喜聞樂見的視覺效果;其三是取材的區域化——抓住民族地區這個特殊資源,不斷開發,表現自己熟悉的草原牧歌式的題材;其四是語言形式的個性化。
在新視覺語言探索中,趙福把草原風情以中國畫的氣韻結合西方繪畫的黑白構成、色彩構成、畫面構成方式,講就畫面點、線、面的大小、多少、強弱對比,講就色彩的和諧統一,并注重畫面骨架的支撐關系,讓氣韻貫穿畫面,使每幅作品都具有高雅的靜意。用筆上,他采用中國書法的用筆,骨、肉、氣、血一任展現。
趙福的“新視覺草原”繪畫作品為人們展現了從另一種角度去觀察、認識、表現草原的新途徑,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欣賞草原題材藝術作品的新視角。比如,從《月夜》、《蘇木初雪》、《畢加麗家的瑞雪》、《陰山晴雪》、《蘇木來客》等作品中,你會感受到在平靜的草原上,牧民日出而牧、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狀態,你的心情也會平靜得像在日月更替中,自然生息的牧民一樣自然舒坦……
北方新報 2008年1月18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