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回放歷史,這樣的爭論并不陌生。2005年下半年開始的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的大幅度萎縮,也曾經招致眾多負面評價,有些人甚至發出了會否“崩盤”的擔憂。然而,以2005年7月元代青花罐《鬼谷子下山》在英國倫敦拍出2.3億元的中國文物最高價為標志,中國藝術市場第二波熱潮正式開啟。
“當代藝術市場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理性發展時期。” 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尤永表示。2008年,沒有驚天動地的拍賣紀錄出現,卻表現出理性博弈的一面。
回歸理性
簡樂:對目前藝術市場的總體狀況,你是否認同泡沫論、拐點論或者崩盤論、天價作局?
尤永:我對藝術市場堅定看多。這些論調的原由主要是被拍賣場上傳來的那些一個個破記錄的拍品成交價給嚇著了,我們還不習慣。實際上,創天價的作品有很多。中國有一年掙幾十個億的人,有身價數百億的大富豪,買一幅幾千萬元乃至上億元的畫,和他買頂級奢侈品的消費額度并沒有太大不同。我們不能拿普通百姓對于金錢的眼光來看藝術品消費。其次,藝術市場繁榮是國力上升的綜合體現,雖然面臨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但是買藝術品抗通脹是一個常識。至于“天價做局”之類傳聞,我可以負責任的說,至少我們拍賣行、我周圍的拍賣行沒有出現這種情況,每一件作品都是真實買賣。
簡樂:你怎樣看今年的藝術市場?
尤永:從2008年春拍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出,當代藝術市場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理性發展時期。寫實繪畫中不少藝術家的作品,包括很多一線藝術家作品都出現了明顯的價格回落,藏家在購買高價位作品時顯得非常謹慎。同時,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增長強勁,已經逐步成為拍賣中的主流板塊,日益得到藏家重視。
尚無估值體系
簡樂:古董或者中國近現代書畫,因為隔了相當長的時間,其藝術價值已經在歷史上有了定論。但對于中國當代藝術,我們如何為它們建立合理的估值體系?
尤永:藝術品的估值沒有技術模型可供參考。藝術品購買是個人行為,即使是藝術基金的方式來參與,也是個人對于藝術品價值的判斷,帶有相當濃厚的主觀色彩,考驗的就是購買者本人的藝術鑒賞力和市場感受力——這一方面歸功于學習與積累,另一方面,藝術投資也有天賦和天才的成分,需要對藝術有敏銳的感知,這也是藝術投資的巨大魅力所在。藝術品投資指數只能看幾年的總體走勢,對于購買具體藝術品沒有任何指導意義。所以藝術品消費永遠都是基于作品本身,有時候,是否能得到一件藝術品,除了實力,可能還要有運氣、機緣,這是和股票投資最大的不同。
簡樂:香港富商劉鑾雄3億元買下高更名畫《清晨》,對于富豪一擲千金購買藝術品的行為,我們應如何解讀?
尤永:首先,藝術品消費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事件。當一個人的個人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金錢的作用就是自由購買“我所喜”,這是一個基本前提。同時,購買頂級藝術品,實際上是對個體判斷的一種自信與堅持。頂級藝術品基本上是一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品,而能購買這些頂級藝術品的人,往往是某個行業的領先人物,在擁有的一刻,他們體會到的可能是一種成功的顛峰體驗,一種精神愉悅。好的藝術品一般都是本民族的文化遺產,你購買,收藏它,實際上是在為本民族,也許是世界的文化發展歷史做出貢獻。如果從純粹投資的角度講,購買藝術品可以保值增值,抵抗通脹,同時,購買一幅名作帶來的眼球效應,也會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商業附加價值。
百萬級投資者是主流
簡樂:藝術投資是很少一部分人參與的“游戲”。你認為藝術投資的資金門檻是多少?
尤永:從目前觀察,凈資產在100萬元人民幣以上,這里的凈資產是指排除了常住性房產、汽車等消費品之外的家庭或者個人流動性資產,擁有這樣等級資產的人群是目前藝術投資的主流人群。從資產配置來看,他們一般拿出凈資產的5%~10%來參與藝術投資。總體來說,參與藝術投資是要在解決了基本生活需求,有了多余資金之后進行的,這樣也會有一個比較好的心態,藝術投資絕對不是賭博。
簡樂:對于資金量不多的藝術投資者,你有何建議?
尤永:如果參與的資金量不大,可以先從版畫、攝影作品開始。這類投資一般不大,從1萬元到10萬元左右,也有升值空間。多關注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從10萬以內的購買開始。不要因為資金量不多,就總是抱著撿漏兒的心理,上當都是因為貪小便宜,撿漏兒——撿的是時間的漏。此外,初入門者可以從正規渠道購買藝術品,關注好的畫廊、拍賣行和藝術博覽會。一方面是經過了專業的篩選,另外一方面,購買渠道也構成了藝術品的出身,再次交易時,也比較方便。不建議直接從畫家手中買,很多判斷的誤區都是因為和畫家關系太近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