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出讓美術館策展權計劃,引起德國藝術界強烈撻伐,如慕尼黑的Haus der Kunst美術館館長德爾康(Chris Dercon)即聲明:“這是我們最不需要、也最不樂見的公共展覽計劃!此將徹底模糊商業與公共利益、私人與公眾興趣的邊界。這也許在某方面是“政治正確”,但在學術上卻不是如此,如果美術館想試圖找到與私人企業、機構合作的方式,這不是一個明智的方法。”許多德國美術館館長皆感焦慮,表示“全權委托”的計劃將會給商業畫廊全然的自由來運用美術館空間,屆時,美術館將極有可能變成“商品展示空間”。
盡管批評聲浪強烈,但此計劃已確定執行,合作對象也都定案;如德國出版業者Leipziger Verlags將在本月展出其收藏;萊比錫Dogenhaus畫廊、企業家Arend Oetker、收藏家Horst Schmitter等人都將接續在其中主導一檔展覽;Dogenhaus畫廊負責人表示他對這個計劃感到很吃驚,對美術館來說十分的不尋常,但作為畫商,他仍十分愿意支付與美術館協議后的3.9萬美元展費,來舉辦兩位藝術家的雙個展(其中一位為其代理的藝術家波普(Julius Popp)),展后這些作品都歡迎藏家認購。
萊比錫當代藝術館的館長為自我辯護時回應:此計劃為一“開放的實驗,試圖結合公共與私人資源。并且展出的作品若不適切,館方在展前會予以建議,但參與者有權決定是否接受,如果不愿接受建議作修改,也仍有展出的自由權,但美術館會在展出時主動帶起公開的延伸討論與辯證。”
這熙熙攘攘的論戰,或許點出了藝術界目前最大的問題,恐怕就是有部分的人身兼數職,他們可以是藝評人、策展人,也可以同為畫商、收藏家,甚至美術館館長,順應著自己的利益行事,游走在其中。然而那些只要花錢就可以辦到的事,如用錢買的評論文章、展覽經歷,明眼人也心知肚明,全然以“利”為導向的行事將得不到學術認可,也終將受到批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