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雙年展吸引人流創紀錄
張晴表示。這次上海雙年展觀眾反響很熱烈,參觀人數連日來疊創新高,9月14日中秋節那天的參觀人數更是達到1萬1千人,超過了上海美術館建館以來的歷史紀錄。最有意思的是《解放日報》16號頭版的有關報道,從對觀眾發放了353份問卷中發現,上海本地市民占51.3%,來自外地的為47.3%;外國人約占1.4%;其中,“第一次”看上海雙年展的約占總人數的58%;對展覽的內容表示“基本理解”的約占50%,表示“不太懂”的約占25%,表示能夠“完全理解”占7%。也有不到1%的表示“完全不懂”;49%的受訪者表示,本次雙年展“比較好”,21%的受訪者認為“很好”,28%的受訪者覺得“一般”。
他還介紹,國際藝術圈內人士也高度關注上海雙年展,除了趕來參加開幕式的朋友外,這兩條他還接待了特點前來考察的舊金山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一行、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一行、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雙年展策展人一行、橫濱三年展策展人、廣州三年展策展人等許多業內人士。
●提高觀眾素質也是雙年展的任務
提到《測量宇宙》,他說,這件作品因為觀眾沒有按照藝術家設定的游戲規則行事而不能良性互動。這涉及到好幾個方面,一個是主辦單位的管理,還有是藝術家對作品的要求,再次是觀眾的藝術修養。這件事的發生也是好事,讓我們看到什么是互動藝術,當我們面對互動藝術時,該如何尊重藝術家的本意。
當代藝術本身是探索性、實驗性的,是指向未來的,可能會碰到許多新的知識、新的藝術樣式和新的藝術語言等,會對觀眾帶來挑戰。張晴指出,還是應該積極去看待它,要感謝觀眾的積極。另一方面,“請勿觸摸”這樣基本的要求是每屆都講的,這是對上海市民最起碼的要求了。要尊重藝術,要尊重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尊嚴,有的報紙說上海雙年展是嘉年華,是廟會,這是怎么造成的?
張晴指出,我們為什么辦上海雙年展?一方面是代表一個大都市在一個國際格局中,如何來探索我們當代藝術,第二是提高我們城市整體的文化素養,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讓上海市民的層次隨著上海雙年展的舉辦而整體提高,才是我們的心愿和最后的訴求。
●雙年展經過精心準備
對媒體的報道,尤其是批判性報道,張晴表示:現在他注意到有三種報道,一是很中肯的,媒體及其工作人員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社會形態和上海雙年展的特征,對上海雙年展作了追蹤報道;還有一種是走進了新聞的誤區,為了吸引眼球而題目做得非常花哨,但新聞是失真的,基本上喪失了記者的職業道德。最后一種其實屬于無病呻吟——有些問題放在10年前、10年后和今天都是可寫的,這就沒有必要去深究了,要尊重藝術史,尊重當代藝術的特殊性。
他表示,還是希望媒體人士潛心了解雙年展后再發言。今年的雙年展,上海美術館的三個樓層是分三個主題來做的,很干凈,很整齊。這在中國的展覽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很難做到。我們是嚴格按照要求做的,包括展覽空間的設計都是自己動手。展覽其實有兩種,一種是題目很學術,但是內容做的并不是這樣;還有一種是題目很通俗易懂,但內容做得很深刻,我們做的就是第二種。當今是一個娛樂時代,但我們希望媒體像觀眾那樣,花更多的時間深入去觀察、理解和欣賞作品,看作品千萬不要走馬觀花,一知半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