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第一次去英國。這次我總算有機會能把倫敦轉個遍。我是個商人,不管去哪里都想調查一下那里的市場情況。2003年,在中國已經出現了奢侈消費的概念,許多媒體都在報道國外高端的社交場所是怎樣,國外的高級酒店和咖啡廳又是如何,我想親眼去看看到底奢侈品在國外的市場如何。后來,我在倫敦看到了真正的奢侈品市場——那里不賣名表珠寶,也不賣洋酒,出售的商品全是藝術品和古董,動輒幾十萬元人民幣,這實在讓我很受震動。在歐洲人眼里,珠寶鐘表已經不算是奢侈品了,真正的奢侈品是藝術。
這讓我不禁對倫敦的藝術區起了好奇心,想去看看那里的藝術家是如何生活的,為什么他們的藝術品如此昂貴。當時,我創立的證大投資集團主要投資房地產。對于倫敦的SOHO區,我早就耳聞了,這里集中了倫敦最具特色的LOFT、餐廳、酒吧、書店、畫廊,和最具創意的年輕人。我也很想在上海浦東打造出這樣一個集各種消費場所,具有人氣的國際性社區,所以一直想去倫敦的SOHO區親眼看看。
牛津街往南、攝政街以西,以李斯特廣場為中心一帶就是倫敦的SOHO區。大部分人認為SOHO是“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簡稱,即“小型辦公、家里辦公”的意思,但是倫敦的SOHO區并不是指“自由職業者的聚集地”。這里的SOHO是“休斯頓街以南(South of Houston Street)”的縮寫。17世紀時該區還是倫敦的一個獵場,后來成為來自歐陸遭受宗教迫害的難民和流亡人士的收留地。后來,因為這里地價便宜,還成為世界各地三教九流及音樂人、藝術家和文人們的聚居之地。如今,這里已經匯聚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化社區。
倫敦有許多小工廠和倉庫,后來這些廢置的倉庫和廠房被藝術家們改造成了LOFT,集工作室與居室為一體的空間。在倫敦SOHO區的各種小街道里,就隱藏了許多這樣的LOFT。我去過的一家LOFT坐落在倫敦的東部,這是一家當代藝術畫廊。當時,我對當代藝術并沒有什么認識,對藝術的概念僅僅停留在字畫和古董上。雖然稱之為畫廊,但是這家畫廊展示的畫作并不多,許多奇形怪狀的物品被堆砌在展廳的各個角落。我在展廳的一側看到一塊大石頭,當我正在奇怪“一塊石頭如何也能被稱之為藝術品時”,同行的伙伴示意讓我看看那石頭腳邊的標牌——上面注明的售價竟然高達幾十萬元人民幣!我當時想,從價值上看,那等同于中國出口的多少個集裝箱的手工產品??!中國人辛勤勞作出來的、以噸計數的手工產品,總售價恐怕也抵不過這一塊石頭吧。
那個時候,中國人對當代藝術還沒有什么認識。從2004年開始,中國的當代藝術也火了,裝置藝術、多媒體藝術和影像藝術等名詞,對大眾來說,也不算新鮮了??墒窃?003年,恐怕還沒有什么中國大眾能認同將一塊石頭作為藝術品來出售的。這一次的經歷,讓我開始留意起當代藝術與中國的藝術市場來。后來,我讀了很多與此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其實,從1900年的巴黎世博會開始,藝術品就已經在國際交易市場中露面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起源也很早,可以說,從文化藝術歷史和藝術品市場的角度來說,英國與中國同樣具有悠長的歷史。兩個國家的藝術品同樣豐富,為什么現在的藝術品市場情況差距那么大?這樣的疑問,后來開啟了我對投資當代藝術的興趣。
在倫敦,很多藝術畫廊與咖啡廳、餐廳是集于一身的。在這里,既可以欣賞藝術作品,也可以喝點咖啡,吃些東西。我在SOHO區就去過這樣一家餐廳。餐廳門口的立牌上寫著展覽的主題與供應的特色餐點。這是間看似很神秘的餐廳,當我推門步入大門時,發現頭頂上的投影儀將變動著的魔幻般的畫面投放在了我的腳下。我踏著那些畫面繼續向前走,才發現原來走道和餐廳的天花板下,安置了密密麻麻的投影儀,各種變幻莫測的影像被投影到了餐廳的各個角落。這些影像有些是運動連續的,像是在講述什么故事,而有些則看上去像是靜止的畫面。具有英國上世紀70年代迷幻風格的音樂從各個角落透過來,更凸顯了這個展覽的魔幻風格。這家餐廳的咖啡很不錯,許多年輕人在這里一邊喝咖啡,一邊輕聲聊天。我當時想,如果浦東也能有這樣奇特的餐廳,肯定會很吸引人。當天我吃了什么,現在已經完全不記得了。去這樣的餐廳,吃東西反而變得次要了。只記得結賬時看到的賬單,讓我小吃了一驚,著實價格不菲。
回上海后,我一直對這家餐廳念念不忘,總想自己也開一家。后來,大拇指廣場開幕了,我想在大拇指廣場開一家集當代藝術展廳與咖啡廳、餐廳于一身的消費場所,實現自己的這個夢想,并找來了專業的藝術策展人給我出謀劃策。結果,在藝術家的勸說之下,這家咖啡廳兼餐廳卻變成了一家純粹的當代藝術館。并且從此,我也就與當代藝術開始結緣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