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49歲的張曉剛,文革中父母被遣送到干校改造,在姑媽家寄養了幾年。文革結束后恢復高考,他進入四川美術學院,是個并不
張曉剛是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商業繁榮和市場投機的縮影。2006年3月,索斯比在紐約舉辦了其第一次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吸引了來自亞洲和西方的收藏者,同時掙得了1270萬美金,并為張曉剛、張環、劉小東和方利軍建立了拍賣紀錄。在香港分部2007年春季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會上,克里斯蒂拍得3600萬美元,索斯比拍得2700萬美元,中國藝術家提供了出售品的大部分。
這樣大批量的繁榮需要杰出的藝術家和大把燒錢的饑渴收藏者,中國恰恰兩者皆備。
近兩年,中國的拍賣行也進入了這場角逐。中國的拍賣行似乎鼓勵投機,看到同一幅作品在同一年里屢屢被拍賣毫不稀奇,拍賣價格每次都有上升。藝術家或商人將新作品直接送入拍賣行也屢見不鮮,然后邀來朋友和交情好的收藏者前來競高價格,這樣的做法只有中國人敢。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多數中國當代藝術品的買家抱著的是一種投資的心態,市場上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極其稀缺。
如今,隨著博物館、畫廊和價格的急劇膨脹,中國已經變成國際藝術環線上最熱的站點。北京的798廠和上海的莫干山路50號小型畫廊區崛起,兩者爭建藝術之都。這一疊疊新錢透露的是新富階層的興起和民族自豪。
中國有專家認為,國際資本正是看準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機會,借助資本運作的方式炒作中國當代藝術品,讓在民族自豪感激發下跟進的中國買家在天價位置上接手。人們還記得,20世紀80年代,西方大拍賣行讓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大量天價購買現代主義和印象派的作品,松下公司曾以1億美金買下梵高的《向日葵》。日本人一直認為,西方的印象派油畫借鑒了日本傳統浮世繪的創造技法,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文化聯系。但是,日本人在花費巨資接手后,再也沒有出手的機會。對印象派油畫情有獨鐘的日本人用高價購買了大量的這類作品,但從此再也沒有找到愿意在更高價位接盤的人。·中和· 編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