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談
“與后殖民說再見——第三屆廣州三年展”成了廣州城中最近矚目的盛事。廣東美術館開展互動活動“十萬個為什么”:請觀眾填寫問卷表達看法,據說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 當代藝術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否只是看熱鬧?對于本屆三年展的主題“與后殖民說再見”,不少觀眾覺得“太學術”、晦澀難懂。
讓我仿照“后殖民”的說法,整個三年展主會場的廣東美術館,早已被一番“后現代”的城市景觀所包圍:除了早已建成的星海音樂廳,這里還有直插云霄的新電視塔、伊拉克裔女設計師扎哈·哈迪德設計的廣州歌劇院“圓潤雙礫”,還有外壁裝飾獨特的新廣州圖書館。對我個人而言,這是比看三年展本身更震撼的視覺經驗, 也是理解三年展這個本土文化節慶的一個途徑——三年展是我們這座城市商業文明高度發展的成果。
且不說三年一度的文化盛事所需要的資金人力投入,我們平時所仰視的、那些代表著高雅、高尚、高級的大型藝術活動,終其本質,乃策展工業和資本運作共同的產物。當然,我不是要否認藝術家能夠在其中貢獻其天才,發揮創意;也不是在否認:進入審美活動,開展審美教育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環節。我的意思是,作為普通市民,一旦我們換一個思考角度, 換一種心情,把三年展看成我們貢獻了心血和汗水的廣州,回饋于普通市民的一次盛大聚會,那么,當我們進入展館時,就不必再為自己能否理解某件前衛作品而憂心忡忡,也不必為弄不懂何為“后殖民”不好意思。
三年展開幕當天,我專程去了一趟小洲村,觀摩三年展的一個外圍活動——首屆小洲青年藝術節。在離市區四五十塊的士費的地方,青年藝術節比起主會場的展覽,無論是規模、投入還是策展的精致程度,頂多算是“土法上馬”。然而,在村子里兜兜轉轉,在小橋流水之間,看狂狷的藝術家和普通村民相安無事,卻又相得益彰的鄉間生活,也別有一番風味。小洲的聲名與房租,隨藝術家村落的日漸成型而風生水起。在講求實效和實惠的南方,村民們顯然是歡迎藝術家入駐的,他們能以此增加一筆額外的收入。只是,村民的日常生活、嶺南的鄉村美學是否因為藝術家的入住而發生變化,或者,藝術家能否應付日益高漲的房價(北京的宋莊就是一個前車之鑒),這一切還有待觀察。
當我們享受完一番視覺盛宴,回到街頭巷尾,仍然有事可做。比如,把我們生活的廣州當成一個大展覽,每三年一次做一城市景觀的回顧,看看哪些地方變美了,哪些地方看著寒磣。根本不需要藝術熏陶,僅憑生活經驗,我們就知道拉鏈路是不美不方便的,雜亂的天線分割成的破碎天空也是有礙觀瞻的。一旦廣州這座城市整個布置得像今天的三年展一樣精致、美觀、匠心獨具,那么,“后殖民”也好“后現代”也好,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心愛的廣州真正變成了看著舒坦、用著舒心的人民城市。
期待把整個廣州變成“三年展”
期待把整個廣州變成“三年展”
期待把整個廣州變成“三年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