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顏料制作“立體繪畫”
在藝術領域對創作材料的創新已經不是新的課題,但是藝術家在這個方向上的不斷探索卻是日新月異。在材料創新上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現在畫廊在其上海空間所舉辦的臺灣年輕藝術家洪紹裴的個展《折疊》,展示了藝術家用丙烯顏料制作的“立體繪畫”:藝術家在繪畫過程中使用丙烯顏料和水,經過一層層重疊和反復,直到將顏料涂到一定的厚度,并在濕的狀態下塑型,他筆下的花成了三維的“雕塑”,球也成了看似能滾動的“球”。顏料在他手里能被折疊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花了很長時間去研究丙烯的干燥、收縮比例和膨脹系數。藝術家終于把藝術界一直在探討的立體繪畫轉變為現實。
材料創新的樂趣無窮
在“上海當代”由一家歐洲畫廊帶來的繪畫作品,遠看似畫,近看才知道是用同種顏色或不同顏色的廢紙折疊后插在畫框中而自然形成的一種效果奇妙的裝置繪畫,一種由材料自身的特性再就的立體感躍然于畫面上。記者還看到在不銹鋼板上刻畫,在鋁板上畫油畫,用廢棄物組合成美妙的畫面,用瓦楞紙制成如老式打字機、吉他以及摩托車等等跨領域的創作形式。真可謂是眼花繚亂,大開眼界。由此可見,各種各樣的材料上的創新,讓購買者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創意真是無處不在,讓人人都有想試一把的欲望。
素以“怪才”著稱的北京現在畫廊負責人黃燎原告訴記者,這次博覽會上,他除了帶來洪紹裴的材料藝術外,還有譚奇志用棉花和線做成的《沙發寶寶》系列;以及李博的綜合媒材表現特殊肌理下的攝影作品;還有高巖松的紙盒子等。各種以材料創作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都賣得非常好。他透露,他從一年前就開始關注利用材料創作的藝術家。這種非常貼近生活的藝術形式,藏家們都非常喜歡。洪紹裴的作品在個展開幕當天就被訂購了近乎一半。他的合伙人、著名收藏家張銳更是一位熱衷材料藝術收藏的愛好者,在“上海當代”博覽會上就從韓國阿拉里奧畫廊買走了一尊以相片紙拼貼而成的人體雕塑。
鏡面展廳塑造時空魔境
在莫干山路的升藝術空間,鐘飚個展《顯形》采用了一種特別的展覽形式,長廊式的空間被展墻一分為二,外面是一組藝術家的新作品,里面則是兩面都鑲了鏡子的暗廳,鏡子之間的墻上,畫的是大壁畫,中間點綴著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空白畫框,畫外的圖像時或穿過那些畫框。這些經過兩端鏡子的反射,成了一條永無盡頭的甬道,為觀眾塑造了一個虛擬的“時空魔境”,體現了展覽所要表達的主旨:“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個已經存在的整體,我們經過時只是進入了這個整體的局部而已。”
畫廊負責人吳盈璋告訴記者,這個個展,展示的不僅是藝術家新的畫作,更是展示了藝術家的最新階段的藝術探索,一種全新的境界。畫廊為此專門對空間做了改造,提前兩個月專門做了裝修,希望營造一個能夠表達藝術家的感受的特殊空間。
“磕頭機”表達特指的含義
在“上海當代”的戶外項目里,最觸目的是沈少民的“磕頭機”。這是西部老油田的百姓們對采油機的俗稱。這些采油機也許是利用現成品的一個極端的例子,在上海展覽中心的大院里顯得分外觸目。它們究竟表達了什么?記者了解到,沈少民其實對這些采油機動過“手術”,采油機的“磕頭”動作不是那么勻稱,而是時時發出痙攣式的抽搐。“是油田枯竭,造成了磕頭機的痙攣”。藝術家想借此表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正面臨著自然資源枯竭的威脅。
其實,上海雙年展引發熱議的“火車進大院”,也是類似的例子,藝術家借此來表現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年代,用當年“反城市化”的特殊事件,來反觀今天“快城快客”的主題所反映的都市化、全球化的歷史潮流。當然,這些挪用現成品的裝置作品,往往有特殊的語境,需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才能體會其中的深意。
呈現“過程與現場”
在上海蘇河藝術舉辦的“外圍展”《過程與現場》上,也出現了別出心裁的一幕:展覽圍繞workshop(有“工坊”和“專題研討會”兩層意思)為核心,力求將版畫的創作過程、創作現場與版畫作品相聯接,通過版畫作品與現場攝影、討論會記錄的多層面呈現,豐富版畫作品的感染力,同時加深觀眾對于作品內涵的理解和對版畫藝術樣式的了解。此次展覽的策展人為上海美術家協會版畫專業委員會主任盧治平。
更有趣的是,參展藝術家包括盧治平、王劼音、王維新、鐘曦、陳心懋、蔡廣斌等6位藝術家。其中,兩位藝術家目前都在做版畫,兩位藝術家曾經受過版畫專業訓練,但已經很久沒有從事版畫創作,還有兩位藝術家是初次接觸版畫。他們嘗試用版畫語言對原有藝術領域的體悟進行全新的表達,力圖打通傳統版畫的邊界,強調不同門類藝術語言的融合,同時對版畫制作過程和現場的真實記錄,體現他們對版畫本體及其傳統的尊重和傳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