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藝術展早在8月19日就正式開幕,那天正是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的第100天,民間俗稱“百日祭”,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獻上了“祭品”,當時正值奧運會,很少有人知道京城還有這么一個展會。9月13日,一名工作人員對記者透露,雖然藝術展免費向公眾開放,但是每天平均來觀看的只有30多名觀眾。
不過,藝術展主辦方并不在意觀眾的人數,他們只想力所能及地為災區繼續做一點事情。
或許不想與奧運會搶風頭,展會一開始就低調亮相,地點選在北京市朝陽區草場地藝術東區B區的“藝術通道畫廊”。走在草場地的街道上,看不到任何有關展會的廣告宣傳畫,就連生活在當地的老百姓,也對畫廊的地址和此次藝術展“一問三不知”。草場地藝術區內的各個畫廊的門牌號無章可循,如果不是圈內藝術家或者常客,一般觀眾很難找到這個地方。
展廳的布置同樣極為簡單,只在一樓的樓梯口貼著一張“地震”藝術展的宣傳畫,上面簡單地標明了藝術家和贊助商的名字,展廳的二樓,15位藝術家的作品在200多平方米的房間內扎堆亮相。
藝術展辦得低調,但參展作品卻令人震撼。
觀眾郭慧對展廳門口的“門簾”作品印象深刻,那是一個用4個門簾組合而成的作品,其中一面上畫著很多熊貓的圖案,觀眾只需用手輕輕一掃,門簾便晃動起來,熊貓的圖案瞬間讓人眼花繚亂,撩開這一面簾子,后面的簾子上寫著地震發生的日期:2008年5月12日。郭慧說,撫摸和體會這幅作品,她頭暈目眩,但是心靈也是“猛地一震”。
有的作品引人深思。“藝術通道畫廊”的蔣薇指著王鐵為的攝影作品《對稱事件》,說:“這幅畫是作者從災區返回的時候拍攝的,照片上的山被過度開采,夜幕下,光禿禿的山讓人看著心寒,作品上還有一個挖掘機。看到這幅畫,我會聯想到,如果我們繼續‘掠奪’自然,我們還能為子孫留下什么呢?作者在黃昏時拍攝這個作品意味深長。”
觀眾梁亞杰先生對一幅名為《化石》的作品“情有獨鐘”:4塊方形的水泥板層疊在一起,在水泥板的縫隙中“壓著”用泡沫制作的假人,梁先生說,這幅作品的視覺沖擊力非常強,似乎把他帶到了地震現場,“我現在體會到為什么有人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幅作品讓我感到震撼,我能體會到受困者的無奈和無助。藝術家的表現手法很到位。”
一位女士站在一幅作品前久久沒有離去,那是一個被因地震而嚴重扭曲的城市模型。走進一看,藝術家還在“扭曲的城市”上畫了一個女孩子的笑臉,但是笑臉也因扭曲的城市變得殘缺不全。變形的笑臉和扭曲的城市融為一體,天災的無情和生命的脆弱,令這位女士長嘆一聲。
據了解,在地震發生后,藝術界馬上積極參與救助和災區重建,并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就在地震發生的第二天,嘉德拍賣公司就發起了《共同度過,中國當代藝術界賑災義拍》的號召,150多名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捐獻了近200多幅作品,涵蓋了從油畫、雕塑、影像到裝置藝術等當代藝術各個門類,所拍賣的善款全部捐獻給災區。6月10日,車前子等6位藝術家發起的“緊急集合”汶川大地震藝術畫展在蘇州展出。6月12日,中國美術學院在杭州舉辦了“汶川震難祭藝術展”,共展出180多件海報、版畫、雕塑等。此外,還有眾多藝術家以個人名義捐款、捐作品。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地震的話題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來自藝術界的聲音也越來越弱。但是,展會策劃人舒陽與艾未未等15位藝術家對這場重大災難依舊念念不忘,他們一拍即合,決定在“百日祭”推出此次藝術展,目的就是引發公眾對災區重建的持續關注。
“災區的重建還需要很長時間,我們希望通過展示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呼吁公眾和國際社會繼續關注、支持災區的重建工作。”舒陽表示,“在結束北京展覽之后,我們還計劃去四川再舉辦一次。明年5月,我們有可能去歐洲再舉辦一次,我們希望能為災區繼續提供幫助。”
郭慧曾和十幾位志愿者去過災區,走出地震藝術展展廳的她,跟記者說,她決定也要辦一次攝影展,“我們在災區拍攝過一些照片,或許我們的作品比較幼稚,但是我也想通過辦攝影展的方式,喚起身邊人對災區的持續關注。”
主辦方透露,原定9月21日結束的此次地震藝術展,將延展至10月中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