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邁入第11屆的建筑雙年展主題為:“那兒——超越房屋的建筑”。本屆建筑展中國館的主題為“普通建筑”(Ordinary Architecture),與建筑雙年展主題相呼應,分為“應對”和“日常生長”兩個部分。
本屆中國館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聯合主辦,由張永和、阿城、龔彥組成策展團隊聯合策展。中國館邀請建筑師劉家琨、劉克成、李興鋼、童明、葛明,以及攝影師王迪,聯合參展。參展作品為:建筑師們的“再生磚”、“集水墻”、“紙磚房”、“支架棲所”、“默默”,以及攝影師的攝影作品“紅色住宅”和“北京街巷”。
我們可以看到,對于“5·12”汶川大地震的思考,被一些建筑師融入了作品中,形成一個嚴肅而又溫情的主題。
作為世界“雙年展之母”,威尼斯雙年展自1895年舉辦以來,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已涵蓋視覺藝術、音樂、舞蹈、建筑、戲劇和電影六大領域,堪稱“藝術界的奧林匹克”。雖然建筑展1980年才誕生,比起已經舉辦52屆的藝術展要年輕許多,但也是當代世界建筑界最重要的展事,是全球建筑師、設計師、規劃專家和評論家的盛會,其間包含國際展、各國國家館展、外圍主題展以及相關活動。
紙磚房
●李興鋼
以紙箱為“磚”砌筑為“墻”,以日常打印設計圖紙剩余的紙軸為“梁”,從而搭起一個紙房子。這是對大地震中的悲劇的一個反問——為什么建筑不能輕一些,從而安全一些?
再生磚
●劉家琨
這不是一個為展覽而做的裝置,而是一個正在災區重建中積極推廣的材料生產項目。建筑師用破碎后的廢墟材料作為骨料,摻和切斷的麥秸作纖維,加入水泥等,由災區當地原有的制磚廠,做成輕質砌塊,用作災區重建材料。它既是廢棄材料在物質方面的“再生”,又是災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
默默
●葛明
“默默”是一種日常的語言,但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是一種發聲的練習,是我們視建筑為一種技藝所需要的練習。
紅色住宅
●王迪
王迪所拍攝的這些樓都是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以國家硬性住宅經濟指標為依據進行標準化設計、建造并以福利供給制方式進行分配的住宅建筑,從而也就有了“紅色住宅”這個主題。
支架棲所
●童明
人們往往忽視,腳手支架就是一種最為普遍的建筑現象,因為幾乎每一個房屋的建筑都離不開腳手支架。如果持久性的結構所對應的是建筑,那么臨時性的支架所對應的就是棲居所。腳手架不但可以作為一個正在建筑之中的房屋的臨時棲所,其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支撐性的棲居結構。
集水墻
●劉克成
在中國鄉村社會,人們習慣于環井而居,水既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社區中心。集水墻是為災民臨時社區設計的一口“井”,也是一個開放的社區中心。也許是一種巧合,項目設計幾乎與汶川地震同時開始。在地震毀滅了成千上萬民眾的家園以后,災區正常供水中斷,地面水源污染。提供干凈并可以飲用的水成為最急迫的需求。
建筑嚴肅又溫情——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中國創意
建筑嚴肅又溫情——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中國創意
建筑嚴肅又溫情——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中國創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