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仿效房產“按揭”
拍品仍然通過競投方式產生成交價,但落槌后,購買者可以只支付50%的首付款,之后與拍賣公司簽訂按揭貸款合同,由擔保公司先向委托方支付剩余的50%款項,購買者擁有了這幅拍品的所有權,在此后時間內定期還款。北京一家拍賣公司日前在其舉辦的一場書畫專場拍賣會上推出了這一收藏品仿效房產“分期付款”的拍賣服務。
據悉,這是該拍賣公司繼去年秋拍聯合金融擔保機構推出由擔保機構對作品的真實性提供擔保后,再次與擔保公司聯合推出的按揭購買服務。而類似的“按揭買畫”在我國的收藏品市場還是頭一次。
拍賣公司方面稱,專業金融擔保機構的介入,為買家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這能讓更多有藝術品投資意向的消費者進入市場。另外,擔保公司的加入也使得拍品的“真實性”得到進一步保證。他們認為,這種藝術品拍賣真實性擔保和金融按揭的模式,為拍賣會和藝術品市場注入了新的元素,為激活和規范當代藝術品市場開創了一個先例。
對此,有藏家表示,在買主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下,該公司的做法有一定吸引力,但操作上是否符合國家有關的金融政策規定還待探討。拍賣公司的營業范圍一般是拍賣業務,如果注冊時沒有獲得放貸等金融業務權利的話,涉嫌超范圍經營。但如果拍賣按揭也與房產按揭貸款一樣與銀行聯手進行,有一定的可行性。
市場萎縮的“信號”?
“買畫可以按揭可能是收藏品市場或收藏品拍賣市場上的一些藏品,出現市場萎縮的一個信號。”市區某畫廊經營者認為,如果說某個藏品十分走俏,不可能出現“按揭”。因為藏市上特別是拍賣會上,不難遇到一些強而有力的實力派買家,好東西根本不可能輪到“小買家”,何況“按揭”?
有業內人士認為,出現“按揭”有兩種可能,一是市場熱點轉移,一些大藏家或者收藏品投資機構開始“轉向”。二是市場萎縮,收藏品投資機構開始由“持藏品”轉向“持幣”觀望期。而無論是投資品種“轉向”還是由“持藏品”轉向“持幣”,猶如股市一般,需要一定的“接盤”,降低“入市”門檻目的是為了吸引一批中小投資者。
書畫、瓷器、玉器……近年來,在國內外的收藏品拍賣會上,一些書畫、瓷器等屢創高價;而即便在普通收藏市場上,一些如普洱茶、和田玉等藏品的價格也屢創一年漲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神奇。收藏品的升值神話傳奇,使得不少人在股市、樓市后,開始把目光轉向藝術品,這些以往更多的是只被收藏愛好者所喜好的“古玩”開始變成一種新的投資品種,而在收藏市場中抱著“一年賺幾十萬元,五年增值幾十倍”等夢想的普通投資者越來越多。
業內專家認為,“按揭買畫”降低了購買者一次性投入成本的同時,風險也再次加大。收藏品的價格較高,特別是高檔書畫、瓷器等大宗藏品,如果一些原來因為手頭不甚寬余而未能“入市”的普通收藏投資者因可以“按揭”而介入其中,所面臨的風險可想而知。
“全民收藏”蘊涵風險
“以往是‘全民炒股’,而今可以說是‘全民收藏’。”市收藏協會有關工作人員表示,收藏市場的火熱與人們投資理財意識的增強不無關系,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收藏純粹成為一種投資手段,那么其蘊涵的風險會越來越大。
專家認為,從理財角度投資收藏品,首先要對收藏品的市場需求以及價格走勢有一個明確的判斷,特別在市場熱點不斷輪換的情況下。如前兩年股市回暖并持續高漲,的確吸引了不少普通投資者,但在專業理論或市場預期等范疇,普通投資者肯定不能與專業人士或機構相比,當股市回落,最“慘烈”的就是這些散戶。隨著時間推移,可以說,股市、樓市等投資風險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但對收藏品可能還是不甚了解。而事實上,當收藏品成為一種投資品種時,也存在著熱點轉換的現象,這種轉換實際上和股市投資的板塊輪換炒作有點相像。
專家提醒,作為投資者,如何選投資品種、確定自己的投資策略、做長線還是以短線博取差價,都需要細加選擇。而作為收藏品的投資者,還必須具備一些如真偽辨別等收藏領域的必備知識,而這方面知識是需要有相當的積累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