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隨著2008年藝術市場“拐點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08年似乎正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由極度膨脹轉向理性發展的重要契機。
在沸騰的藝術品拍賣市場里,面對天馬行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藝術品,交易雙方、拍賣師和鑒賞家們在拍槌落定之前,除了依靠自己的直覺、經驗和錢袋外,是否存在著更為科學的標準支持他們的判斷?這一問題曾經困惑酷愛藝術品收藏的Michael Moses。Michael Moses對藝術品投資往往不惜代價,尤其鐘情于文藝復興大師卡瓦基奧的作品。在巨大的花銷面前,他開始關注“藝術品投資的回報是否有規律可循?投資回報率和回報時間長短是否可以計算?”等諸如此類的金融學問題。在與梅建平交流了自己的困惑和設想之后,兩人決心合作,為藝術品投資找到可以作為依據的數據模型,Michael Moses負責收集、分析拍賣行的歷史數據,梅建平則進行模型分析。
自2003年創建以來,梅-摩指數對于藝術品投資起著不可替代的指導和參考作用,不僅被巴克利銀行等頂級金融機構采用,著名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更將其列為世界10大生產指數之一。而到目前為止,梅-摩指數的數據分為美國畫派(即美國本土畫家1650至1950年創作的繪畫拍賣價格)、印象派和現代派(即1875至1950年的西方油畫作品拍賣價格)和古典畫派(即1200至1875年西方早期古典畫派作品的拍賣價格)三類。
指數為藝術品投資的估價提供參考,并提示可能存在的交易風險。梅建平以莫奈的《睡蓮》曾在一家著名拍賣行以1000萬至1500萬美元的估價開拍,結果卻流拍的事實為例:《睡蓮》被藏家在1979年以71.5萬美元買入,按梅-摩指數的回報率計算,到本世紀初賣出價應在540萬美元左右,但是“當時拍賣行為了爭取到這筆生意,底價定得偏高。定價不合理直接導致了流拍”。
近兩年來,梅-摩指數的創建人梅建平和Michael Moses同時把目光投向中國。梅建平認為:藝術品投資在中國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機會,但同時也存在極大挑戰。藝術金融產品的開發,藝術品的資產化,或者是說金融化,它帶來很多的機會,但是,市場怎么規范,如何發展,對于收藏家和投資者創造了哪些新的機會,有哪些風險我們需要注意,如何規避等等都是亟待業界關注和回答的問題。
不過,對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前景,紐約蘇富比(Sotheby’s)拍賣公司董事、當代中國藝術部負責人張曉明依然是樂觀的。在他看來,中國的市場尚處于非常不成熟的階段,整個市場的規矩還沒有確立,畫廊之間的網絡關系還沒有建立,所以“整個市場還不是非常有效的市場,正因如此,而提供了成長的機會”。但是,“對于價值的調整,是一定會出現的。今年的春天,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當代藝術整個的價值,特別是在紐約的拍賣中,很多的價值都在進行調整。”
藝術品市場持續放量的同時增速減緩,另一方面,隨市場細分和品質意識的增強,收藏投資行為更趨理性——來自雅昌藝術網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第一季報”的數據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2008年“第一季”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成交額125億,較去年同期增長46.71%,增長速度呈放慢趨勢。面對資本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介入,雅昌藝術網新聞發言人強調:“在藝術品市場與資本的結合中,2008年的關鍵詞是‘觀望’,”而“藝術品市場目前還僅限于‘資金’環境,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介入,前提條件是藝術市場自身要完成市場規則的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和市場分工的明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