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末代皇帝溥儀散佚的皇家收藏明清書畫精品展將于2008年9月25日至12月14日在華美協進社中國美術館展出。26件展品來自遼寧省博物館,其中包括從明代(1368-1644)到清代(1644-1911)的手卷、掛軸以及皇家書畫目錄的印刷品。精心挑選的展品,代表了這一階段中國書畫的最高成就,并有雙語的展覽圖錄作進一步的詮釋。同時,2008年9月27日至12月14日,一個名為“流落異鄉為異客:皇家收藏的中國藝術品”的輔助展覽,將在普林斯頓大學藝術館同期展出。
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1906-1967),在兩歲時繼承皇位登極,于1911年讓位,成了北京故宮城墻后的俘虜,但他住在故宮一直到1924年。這段不尋常的經歷在導演柏納多?貝托魯奇1987年的獲獎影片《末代皇帝》中成為了經典。1922年農歷的9月到12月,末代皇帝的弟弟私運出1300多幅珍貴的善本書和書畫藏品,并逐步分散到中國北部。從1949年起,遼寧省博物館就開始做大部分藏品的再集中工作。
華美協進社中國美術館的館長,暨該展覽的共同策劃人和藝術總監海蔚藍評論說:“ “宮廷收藏的熱衷是一個特殊的中國現象。歷史上的許多皇帝或是出于他們個人的嗜好,或是把藝術當成鞏固皇權的一個手段。而以毛筆制作,以卷軸形式出現的書畫作品,融入了中國的文化和精神,書畫收藏亦代代相傳,其所具有的凝聚力和特殊形式,使之成為最具中國文化個性的象征。”
展覽亮點
在“末帝寶鑒——遼寧省博物館藏清宮散佚明清書畫展”的眾多展品中,16世紀明代畫家仇英的一幅名為《清明上河圖》的手卷十分珍貴,總共有25英尺長。從宋代(960-1279)起,清明節在中國畫的主題中影響最廣泛也最為有名。清明節是每年4月5日前后為紀念死去的親人及踏青郊游的節日。這幅手卷描繪了明清時期江南蘇州在清明節這天的繁榮景象。
還有一些展品實為精通書畫的皇帝的御筆,如手卷《萬年松》,為明代皇帝朱瞻基(宣宗,1399-1436)所繪并贈送給其母作為祝壽之禮。因松樹的常青,在中國文化中作為長壽的象征。
清乾隆皇帝(1711-1799)于1770年臨懷素的草書“千字文”手卷,則延續和繼承了經典之作。《千字文》是在大書法家王羲之(303-361或321-379)的書法杰作的基礎上,由周興嗣(6世紀)集字編纂的,遂成為六朝時期乃至中國的著名的兒童啟蒙課本。每句由4字構成,如詩文般的合轍押韻,易讀易記,內容則貫穿了中國歷史、傳奇、美德、哲學和生活的各方面。后來,《千字文》成了歷代書法家競相書寫臨摹的范本。此次展出的作品是臨唐代書法家懷素(725-785)的草書作品,懷素以他的狂草聞名于世。
末帝寶鑒——遼寧省博物館藏清宮散佚明清書畫展亦將于2009年5月29日至8月2日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泰夫特藝術館舉行巡展。
華美協進社簡介
華美協進社堅信跨文化領域的交流和理解能夠強化我們的全球化社區建設,通過其教育、文化、商業和藝術活動,推進對中國文明的深入理解。
華美協進社由中美杰出教育家共同創辦于1926年,是在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專注于中國文化的非贏利機構。我社致力于促進對中國文化遺產的介紹,并以歷史為背景加深對當代中國的理解。以生動而豐富的藝術展覽、各類課程及舉辦講座和研討會,為公眾、孩子和老師們提供了在文化、歷史、音樂、哲學、語言、文學及商業等方面了解和認識中國的機會。
華美協進社中國美術館成立于1966年,在紐約眾多的博物館中獨樹一幟。它是首個在美國專業基礎上全面展示中國藝術的美術館,展示和介紹自新石器時代到當代的各類中國杰出的藝術作品,包括書法繪畫、陶瓷、青銅器、裝飾藝術、民間藝術、建筑、攝影及絲織品。今天,美術館成為紐約僅有的一個非商業性地致力于展示中國藝術的空間,因其獨特的專題性、學術性的展覽、具有相當水準的展覽圖錄和相關的藝術教育項目而聞名。
末帝寶鑒——明清散佚書畫展將在美國首次展出
末帝寶鑒——明清散佚書畫展將在美國首次展出
末帝寶鑒——明清散佚書畫展將在美國首次展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