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大都“只進不出”
趙榆認為,行內只有占20%到30%的人是快買快賣,他們看哪個公司拍的好,有錢賺,就及時拿出拍品來,倒出錢來又買東西,掙一個地區差價。但內地真正在收藏的人還沒到要賣東西的時期,他們收藏能力和經濟實力都非常強,持有精品的時間非常長,即使偶爾拿出一兩件上拍也是為了調節收藏結構,提高收藏質量。從近現代書畫精品近年來成交情況看,這樣的藏家越多,市場的高尖作品就越少。如2003年拍出1980萬元的傅抱石作品《毛主席詩意山水冊八開》,現在市場價肯定能達到5000萬元以上,但藏家不肯拿出來了;曾創造齊白石書畫最高成交價的《山水冊八開》在同年以1661萬元成交,也從此在市場上銷聲匿跡了。
大藏家“出貨”才有熱點
“下半年秋拍結果不會超過春拍,當代藝術還得下滑,總的說來,2008年不會超過去年整體業績,‘不溫不火’的狀態恐怕還要保持兩三年。”趙榆分析,除非有高精尖藏品大規模面世,能帶給市場大幅上揚的刺激。通常國際慣例是某個大收藏家去世,他的藏品才有可能大規模流向市場,引爆文物藝術品拍賣出現高潮。如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蘇富比推出大收藏家仇炎之的珍貴瓷器和高古青銅器,引起轟動,帶動了市場,創造了多個紀錄。再如重點收藏瓷器的香港著名藏家張宗憲,他已經80多歲了,近幾年就在陸續拿出瓷器上拍,已經拍到第四五批了,甚至拍出了1.5億元的高價琺瑯彩碗。而內地收藏家從年齡、經濟和收藏實力上,目前都沒有達到要把東西流向社會的趨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