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雙年展參展作品

上海藝博會展覽作品

當代藝術展參展作品
“走,看藝術展去!”這或許是這幾天記者在上海街頭聽到最熱的一句話。除了前天開幕的第七屆上海雙年展,昨天,第十二屆上海藝博會和“姐妹花”——第二屆上海藝博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以下簡稱“當代藝術展”)同時開展,三場藝術品盛宴史無前例地“三碰頭”。
不過,與前一天開幕的聚焦“移城、移民”雙年展比,追求頂尖和精品的上海藝博會和“當代藝術展”就沒那么生活化了,作品除了動輒百萬的“天價”外,抽象再抽象、符號再符號的表現方式也讓大部分在藝術和收藏圈之外的普通參觀者大呼“看不懂”。
藝術展扎堆,有人歡喜有人憂
去年9月,由意大利博洛尼亞展覽集團主辦的“當代藝術展”首次舉辦,業內就有不少議論,上海藝博會這是“引狼入室”,把上海藝博會的地盤拱手相讓。
往年,上海藝博會都是在11月下旬才開幕,今年卻選擇了與“當代藝術展”同時舉行。上海藝博會辦公室主任顧之驊還放言,這要作為慣例延續下去,我們連明年的場地都預定好了。
“當代藝術展”在策展中引入了當前國際藝術博覽會最新的做法,顧之驊也明確地表示,該學的要學,也要錯位競爭。
記者了解到,“當代藝術展”這次有來自亞太、歐美的130家畫廊,所有參展作品都是以“點將”邀請的方式來到上海。而在上海藝博會展館,許多畫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沒有報名,只能被邀請,進入藝博會的門檻比往年高多了。
高門檻換來的是重量級的作品。被譽為“20世紀末西方世界最偉大的動物雕塑家”美國雕塑大師沃德克,為本屆藝博會特意創作了彩銅群雕作品《人與自然》,這是上海藝博會首次展出的“群雕作品”。本土的精品巨制也不少,如吳冠中的3幅水墨畫《高粱》、《蘇醒》和《彩面朝天》;陳逸飛的《玉堂春暖》、《父與子》、《花樣年華》等油畫作品有13幅之多。可惜這些都是“非賣品”,接連不斷的問價者只能在現場飽飽眼福。
藝術展軋堆,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自然欣喜萬分,但畫廊老板各有各的看法,有的擔心競爭太激烈,作品更難賣,有的卻在期待更多國外賣家和參觀者關注,“一兩個菜是不能打動他們買機票的”。
看得懂的作品不太多
對不少藝術、收藏圈外的普通參觀者來說,他們不關心一幅幅裝在展板上的畫值多少錢,也不愿意總對著“超現實”作品傷腦筋,一些可愛、易懂的藝術品更能吸引他們。
雕塑家麥高文的一組人物雕塑吸引了許多參觀者。一男一女兩個坐在沙發上的人看似沒什么特別,但他們的肚子可以打開,一個婦人的肚子是房子、小孩和鍋子,“家庭就是她的重心,考慮最多的就是怎么管好孩子,還有晚餐吃什么。”一對小情侶對自己的解釋相當得意。另一個商人肚子里則是人吃人、斷手、骷髏,商界的殘忍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另外一組血拼歸來的摩登少女、抱著照相機的“背包族”雕塑也深受年輕人歡迎,紛紛擺起pose合影。這是都市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可當參觀者發現這個看似石膏的雕塑真正使用的材料是青銅時,也有人嘀咕,“是不是說明很多人活得也不輕松?”
問價、下單的買家比去年少了
昨天看展的人很多,但參展畫廊老板沒有喜笑顏開,“一張定單都還沒拿到,問價的也不多,去年,在開展前的vip酒會上就能拿到不少定單。”北京一家畫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昨天記者逛的兩個展覽,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個例。
今年的藝術品市場冷了,這是畫廊經營者都承認的事實。“現在很多畫廊都非常不景氣,一個月賣不出一幅畫是經常的事,壓力非常大。”一位畫廊經營者說,所以在這樣的畫廊大聚會中,大家都把自己的私藏搬了過來,“錢少了,并不代表就沒人買藝術品了,只是大家在買的時候會更謹慎,對我們來說,就是拼作品,看誰的作品更能吸引人。”上海本土一家畫廊的老板娘毛女士整整一上午,不斷向參觀者介紹作品,沒顧上喝一口水。
另一家畫廊的老板也表示,一些畫廊一味炒高作品價格,自然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上,只要作品過硬,價格實在,照樣能挺過難關。
藝術家花樣百出吆喝作品
在這樣的藝術盛宴上,除了讓人眼花繚亂的作品,就連看展和參展的人,也讓人覺得是種別樣展示。有些人的舉動就像在搞行為藝術。
“當代藝術展”二樓展廳的一個拐角處,兩個留著落腮胡的美國男子,穿上“中國風”的衣服,上面畫著中國的花鳥畫,大聲哼著家鄉的民歌,擺一些很夸張很怪異的pose。最終,記者發現他們這么做,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看他們的畫。
還有個胖胖的白頭發老外,帶著一頂改造過的安全帽,帽子上裝著dv,走到哪拍到哪。帽子后面一個小兜里裝著他的名片,他人可以隨意拿走,并留下自己的名片。原來,這個來自柏林的老頭是個自由藝人,他給自己定位為“柏林藝術聯絡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