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番繁榮背后,藝術市場卻已經處在最微妙的時刻,從蘇富比收縮亞洲當代藝術拍賣到藝術批評家的論戰,藝術界的人都在私下議論“市場崩盤”的最新素材。我也寫過不少對藝術市場的觀察,但是這一次我想說,讓我們暫停談錢吧,去美術館慢慢看看藝術品也是接近藝術品的另一種方式。在廣州你可以看到藝術家邱志杰在反思“成功學”——人人都想著成功、發財的國家是可怕的,在上海你可以看到藝術家試圖記錄當地移民的故事,在南京有中日韓藝術家的一次大聚會——部分的,這也是因為藝術市場帶來的錢促成的,讓觀眾可以看到國外藝術家的最新創作。
關于市場、關于錢,過去五年一直都是藝術界最熱門的話題,連帶著有些藝術界人熱衷私下比車、比房子、比女人,十年前的“前衛藝術家”突然之間似乎都已經轉化成“藝術暴發戶”。粗心的批評者會責怪“藝術家的背叛”,但仔細想想,藝術家無非是整個國家都存在的急功近利氣氛的一個局部罷了,各種富豪榜上的人的財富增殖程度比成功藝術家的更為巨大,但其中某些人巧取豪奪的方法也許比藝術界黑暗萬倍。
如果要反思的話,藝術界目前“急功近利”的形象,部分是拜媒體所賜,因為媒體不斷在強調“錢”、“天價”,和某些拍賣行、畫廊、藝術家表現欲、利益正好相互刺激,制造出更大的泡沫。當然,也有聰敏的藝術家利用媒體在擴大自己的名聲,并把名聲這種“虛擬財富”換成更多的真金白銀。
不管是錢多得讓人變得不再發愁,還是因為藝術市場真的懸了,在這些藝術展覽會人們也能發現好的一面:藝術界不再像前兩年那樣熱情地談錢了,不少人愿意私下或者公開探討一件作品做得好不好——比如有人批評岳敏君在上海雙年展上的作品除了炫耀性的色彩和體量外一無所有,比如也有人在廣州三年展提出了高度爭議性的話題但展出的作品卻沒有達到同樣的高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