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意義上講,畫都是作在宣紙上面,當在紙上的表現手法達到一種很高的境界,畫還可以通過怎樣的藝術形態得以展現?答案是瓷器,這種光滑、立體,更為生動的表現載體遇上了畫家純熟、高超的技藝,藝術瓷——這一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便應運而生。
近年來,藝術瓷器市場的表現一直趨于良好,從各大古玩城到高端的拍賣市場,藝術瓷正以其獨特的品質成為收藏界的寵兒,在擁有眾多收藏者、投資者的瓷器市場上迅速占據了一席之地。藝術瓷到底有些什么特點?與紙上作畫有哪些區別,難度又在哪里,帶著各種疑問,記者日前采訪了鉆研藝術瓷多年的四川畫家郭汝愚。
有別于景德鎮的畫匠技藝
一提到瓷器,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景德鎮,但藝術瓷與傳統意義上景德鎮出產的瓷器有著天壤之別。所謂藝術瓷,是指融入了畫家創作思想與美學觀念,強調個性化理念的瓷器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郭汝愚介紹,以往景德鎮瓷器的生產者稱為畫匠,批量生產,機械勞動,所產出的數量大,瓷器的相識性很高,缺乏藝術性,這只是停留在工藝品的層次。之前郭汝愚去景德鎮參觀,在看過很多的瓷器后,他發現除了仿古、仿官窯的瓷器藝術性高之外,由于受環境、畫匠自身因素的限制,其它的瓷器都太缺乏藝術性。
瓷上作畫工序復雜難度大
受到啟發以及郭汝愚自身畫作風格細膩、生動的影響,郭汝愚開始嘗試了在瓷上作畫,距離他的第一件藝術瓷作品寫意花鳥已經有7年的時間。與紙上作畫有著巨大區別,第一,紙是平的,而瓷器是立體的,各個側面所表現的都不同,這也要求畫家在構圖上要更加嚴謹。第二,對畫作技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瓷器上作畫,并不順暢,畫起來常常要耗費很多的時間。
以在瓷上寫字為例,由于采用的原料不同,沾得多了就會使字混成一塊,看不出來;沾少了,由于瓷器表面很粘筆,畫不順暢,字體也沒辦法在瓷器上展現,往往寫上指甲殼大小的一個字就要沾上4、5次的原料,而如果是在紙上寫字,沾一次墨就可以寫上6、7個字,中間耗費的功力可見。此外,瓷器上原料凝固的速度遠比在紙上要慢得多,寫久了稍不留神手一抖,把寫好的字弄花了,也就前功盡棄。此外,瓷上作畫還要承擔著燒制失敗的風險,在瓷上作畫,首先要勾線,燒制一次,然后著色再燒,每著色一次就要燒制一次,燒制還要運到景德鎮去,中間反復過程復雜,如果遇上燒制中技術出錯,比如把瓷器給燒裂了,幾個月耗費也就百忙一場。“在這七年時間里,我創作的作品在40-50件,從構圖到作畫,題字難度相當大。”郭汝愚說道。
專家解讀藝術瓷市場:潛力巨大
目前藝術瓷大概分為了三類:一,手繪作品,此類作品都是畫家一筆一畫繪制而成,耗時多,難度大,也是最能體現畫家風格的精品,大多數的手繪作品都是形態、造型各不相同的孤品,收藏價值極高;二,復制品,此類作品以畫家的作品為原型,結合現代工藝,制版后批量生產,此類產品多以工藝禮品居多;三,這類是介于上述兩者之間的,線條采用復制的形式,而著色則是畫家手繪,一般的人往往容易把此類作品與手繪作品混淆,無法區分。
以郭汝愚的藝術瓷作品為例,從花瓶到各類擺件絕對沒有重復的,即使是人物也是形態各異。手繪作品相對于復制品,更為生動,藝術表現力更強,色彩變化大,更厚重,手繪作品摸上去,表面有凹凸感,而復制品表面較光滑。
瓷器鑒定專家趙德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瓷器上作畫比在紙上作畫難度至少增加了十倍,在瓷器上作畫本就不易,還要做到在立體表面上構圖稀而不空,凌而不亂,這不僅考驗的是畫家最基礎的繪畫功底,還是其文化品位的有力體現。另一方面,放眼整個瓷器收藏領域,藝術瓷的數量占比很小,這也更凸顯了藝術瓷的收藏價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