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當代藝術拍賣熱潮
蘇富比宣告,從2009 年起,將合并現時于全球舉行之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以香港作為中心,推出“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是項拍賣將于每年四月及十月在香港舉行,當中囊括出類拔萃的亞洲當代藝術代表作,地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及其它東南亞國家。
這里所說的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絕大多數來自中國,一定程度上已經約等于中國當代藝術。其中,在紐約舉行的拍賣對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來說,更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4年秋季拍賣中,香港蘇富比首次推出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總成交兩千多萬港幣。2006年3月,紐約蘇富比攜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精彩亮相。時至今日,大家仍然習慣于把這次拍賣視作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開始火爆的標志與導火索。更為重要的是,在紐約這個最為國際化的都市,長久以來被邊緣化的中國當代藝術拍出了令國人咋舌的價格。這次拍賣的意義,一方面是讓全球尤其是歐美的收藏家、投資者和投機者們基本看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全貌,另外一方面,在中國國內,從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的高額成交,吸引了藝術家、經營者、批評家,乃至大眾的眼球。
有了這樣的背景,隨后發生的一切就顯得順理成章。中國當代藝術在2006年、2007年間更加炙手可熱,甚至比黃金更為誘人。拍賣、畫廊、藝術區及當代藝術博覽會都異常活躍,在這撥市場熱潮中,想分一杯羹的,除了利欲熏心的投機者、野心勃勃的投資者、躍躍欲試的收藏者、躊躇滿志的經營者之外,還包括藝術家、批評家、媒體等等,藝術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都以自己的方式覬覦這塊香氣撲鼻的蛋糕。中國當代藝術,甚至一度被列為某些地方政府重要的文化建設項目。
紐約曾與香港“分庭抗禮”
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Kevin Ching)表示:“蘇富比近年在香港、紐約、倫敦及巴黎舉辦的當代亞洲藝術拍賣會,成交日見強大,我們對此甚為欣喜。經過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很明顯的是當代亞洲藝術拍品在香港的拍賣會中一直屢創最高成交佳績,亞洲客戶更是與日俱增。有見及此,并為配合我們‘寰宇尋珍,集中銷售’的全球企業策略,蘇富比決定于2009 年起,集中只在香港這全球第三大藝術拍賣中心舉行‘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
統計數據顯示,紐約蘇富比的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目前已經舉行了5次,前4次,也就是2006年和2007年兩年的春秋季大拍,總成交額持續上升,最高的一次折合人民幣3億多;而香港蘇富比至今已進行過8次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完成了2000萬、4000萬、7000萬等連續的“翻倍跳”,到2008年的春拍,已經突破4個億。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同屬蘇富比國際,又站在地球的兩端,紐約和香港在中國當代藝術部分會面臨資源的爭奪。一位上海的畫廊經營者表示:“這種爭奪可能體現在作品的征集中,也會出現在客戶服務方面。”
也是在2006年,蘇富比在全球的競爭對手佳士得也畫出了中國當代藝術全球拍賣的地圖,但僅僅是作為“戰后及當代”專場的組成部分,而在紐約、倫敦和香港等地的征集等工作均由佳士得國際董事張丁元總體負責。本報記者同時獲悉,從2009年起,蘇富比集中在香港舉行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的同時,中國當代藝術也會出現在紐約等地全球性的當代藝術專場中。
人事變動致使戰略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某藝術網站在8月7號發布了一則簡短的消息——“紐約蘇富比中國藝術總監張曉明已經離職。過去兩年由于中國當代藝術高調的市場行情,張曉明為蘇富比謀取了巨額利潤。知情人透露,今年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行情的一路低迷是張曉明本次離職的根本原因”。
專家一向是拍賣公司競爭力的源泉,而張曉明確實為紐約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專場的成功舉行立下過汗馬功勞。是專家的離開導致紐約專場的取消,還是取消專場致使張曉明離職?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有些類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猜想。
本報記者就此向蘇富比市場公關部求證,在第一時間得到回復,張曉明確實已經離職,但是出于個人原因,與此次蘇富比在當代藝術部分的調整并無關系。
北京一家大型拍賣公司的藝術總監分析,人事變動不會影響蘇富比的全球策略。他說,集中至香港進行當代亞洲藝術專場的拍賣僅僅是一次內部的調整,這會讓蘇富比的市場結構更加合理。他說:“在紐約,蘇富比并沒有給某個地區的當代藝術專門設立專場,全世界的藝術品集中于‘印象派及當代藝術專場’進行同臺競技。設立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的亞洲專場拍賣是蘇富比的一個策略,確實也顯示了蘇富比當時的敏銳性,并在短期取得了巨額效益。但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由高速發展期向理性發展的轉變,在紐約和香港同時進行大規模的專場拍賣可能只會導致內耗。”
蘇富比當代藝術國際主管Tobias Meyer 表示:“集中在香港舉行當代亞洲藝術專拍十分契合蘇富比之全球當代藝術市場策略,我們深信,此舉定能為國際收藏家帶來更高質之服務。”
香港有望帶動北京形成“雙中心”
2008年3月,也就是最近一次紐約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拍賣專場的慘淡也是導致此次合并的原因之一,由于次貸危機的影響,這次拍賣中,無論是成交總量還是單件藝術品的成交價格都開始走下坡路。人們普遍猜測,這預示中國當代藝術從此一蹶不振但在一個月后的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中,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所涉及的三個專場,總成交額從上次的3億提升至4億,同時,多位藝術家的個人拍賣紀錄被打破。事實永遠勝于雄辯,這就可以印證程壽康所說的“當代亞洲藝術拍品在香港的拍賣會中一直屢創最高成交佳績,亞洲客戶更是與日俱增”。
對于在紐約舉行的當代亞洲藝術拍賣,程壽康稱“反應一直熱烈”,紐約也成為舉足輕重的當代亞洲藝術市場。蘇富比將繼續在當地舉行香港“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的預展,讓國際收藏家有機會搜集日趨國際化的當代亞洲藝術品。而預展的下一步,就是把他們吸引到香港參加拍賣。
北京的一家畫廊總監表示,當代藝術與古董等的不同在于其一直在發展。這位總監表示,由于市場熱潮影響著時下的當代藝術,拍賣又需要了解并適應其生態環境,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更需要亞洲土壤。另外一種觀點是,蘇富比這種調整其實是讓香港吸納了更多國際能量,并將輻射到中國當代藝術最為蓬勃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北京和香港有望成為中國當代藝術交易的“雙中心”。
就公司策略而言,業內人士將紐約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稱為蘇富比的一次“投機”,在短時間內取得巨額利潤,又用這種強勢的話語權在全世界引領中國當代藝術熱潮。而如今,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開始放緩時,迅速調整,主打亞洲牌。從一個拍賣公司的角度說,設立專場已是成功,取消專場也不能稱為失敗。
對于中國當代藝術所謂國際化市場的起起落落,一位資深的經營者這樣描述:“早期以極低廉的價格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人們、國際性的投資商和投機者們,都已經在第一波的熱潮中盆滿缽滿,中國的當代藝術家們也躋身“暴發戶”。同時,中國當代藝術這種游離于體制之外的形式,在國內外有了名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