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瑞士阿彭策爾文化基金會會長恩斯特·霍爾先生邀請,我與延安大學民間美術研究所副教授裴小旗、陜西靖邊縣民間剪紙藝術家華月秀一行3人日前赴瑞士進行文化藝術考察與交流。其目的是為明年10月將在瑞士蘇黎世舉辦的大型剪紙展的剪紙藝術創作做前期的文化積累與生活體驗。這次展覽將主要展出由中國藝術家創作的關于瑞士風土民情的剪紙作品,以及由瑞士藝術家創作的中國風情民俗的剪紙作品。這一文化創意旨在展覽結束后將會有中瑞藝術家的剪紙集出版,并且要進行巡回展出。
在瑞士蘇黎世做文化考察期間收獲很大,特別是我們與女剪紙藝術家SCHLAEPFER女士做了愉快的交流。
通過考察與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瑞士剪紙的內容豐富,宗教故事、風景、人物、動物、建筑等,全面地反映出當地民間生活習俗的特色。民間紡織刺繡、民間金屬工藝以及傳統徽標的鏤空形式和紋樣造型布局等為他們后來剪紙藝術的形成奠定了藝術表達方式的基礎,瑞士剪紙與西方的德國、芬蘭、丹麥、挪威等西方國家的剪紙一樣寫實性較強,造型追求現實生活中的比例結構,作品表達的藝術語言豐富,布局豐滿工整,體現了瑞士人嚴謹認真、細致務實的民族個性。瑞士剪紙作品的個體形象多以黑白剪影的形式表現,很少鏤空。獨幅的自由構圖的作品不多,對稱構圖的作品居多。
中國剪紙藝術的歷史發展源遠流長,文化內涵豐富博大,是中國廣大勞動婦女心靈智慧的精神寄托,堪稱中華民族的母親藝術,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中處處都離不開剪紙。中國剪紙與西方剪紙的形式大有不同,隱寓與象征是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最主要的特征。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創作理念秉承了中國"物必有托,圖必有比"的古老的傳統哲學思維,借物抒情。獨幅剪紙在造型上和作品的鋪陳布局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往往手隨心動,一氣呵成。中國民間剪紙的表現形式豐富,有連續紋樣、團花、對稱紋樣、適合紋樣等,造型常出現復合型并采用陰陽互換的表現手法。
中瑞大型系列剪紙文化交流項目創造了一個東西方藝術家從各自生活文化的背景中跳出來、用各自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來重新審視理解和藝術地重構對方生活文化的美好契機,也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藝術形式的結構之間潛在的意義與價值取向的共同之處,以及藝術創造空間的無限性。
中國民間剪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中研究與傳承保護的重要部分,相關的教育教學已付出幾代人的心血與智慧。在文化藝術交流中傳播本土文化的精神,需要更多的人堅定地行走在田野上以求事業的更加成熟。
作為一位有良知的國人應該敞開心胸,放眼世界。美術評論家殷雙喜先生曾說過:"關注中國當代社會的急驟變化,不斷發掘、反思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文化交流的目的不是拉平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而是要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思考與交流。"當中國文化作為東方文化的重要代表與西方文化對話時,中國文化會在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教育的基礎上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保護。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既可吸收外來文化的營養也會不斷完善提高自身內在的文化藝術品質,這是扭轉民間剪紙漂泊鄉野或廉價充斥于市的命運,使中國民間剪紙藝術能夠獨立起來和維護民族文化身份與文化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手段。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