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三寶:云錦、剪紙、仿古雕。其中云錦和江寧周崗紅木雕刻作為南京“非遺”的代表,在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在江蘇省“祥云小屋”中展出。紅木雕刻的精致古拙,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了南京木雕的精美與古趣。
“祥云小屋”展出木雕家具
在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作為奧林匹克公園公共區重要的文化大餐之一,“中國故事”是一項特色文化展示活動。30多個面積8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左右的“祥云小屋”,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出中國文化遺產和各地區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民族民間文化。“祥云小屋”自8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之后,便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江蘇“祥云小屋”整個造型是“江南園林”,匯集包括昆曲、云錦等十大類江蘇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凸顯江蘇獨特而巨大的人文魅力。
在“江南園林”的廳堂里,所有的官帽椅、圈椅、方桌等明式家具,都源于南京江寧周崗的紅木雕刻藝術。比起廣受關注的南京云錦,江寧周崗紅木雕刻讓人稍感陌生,但是作為一項融實用性、觀賞性、保值性于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堪稱金陵一絕,它的興衰風雨歷程凝聚著幾代人的心血。
據了解,在“祥云小屋”展出的江寧周崗紅木雕刻家具是紅木雕刻的優秀代表,它以各種優質紅木如紫檀木、酸枝木等為原料,傳承蘇州香山派木雕藝術,兼收京、蘇、廣各派之優點,采用明清家具傳統的榫卯工藝,精雕細刻,融古典、現代之精華于一爐,生活氣息濃郁。在獨具特色的“江南園林”里,木雕家具表現出獨特的文化內涵。
木雕藝術人才輩出
人們所曾相識的木雕藝術,主要見之古代雕花床、桌、椅、梳妝臺、案幾等家具飾件。在明代,南京的木雕業已很發達,一直到玩古之風相當盛行的清代,紅木雕刻家具突破了明代家具造型簡練、線條簡約的風格,形成了繁文重飾、富麗堂皇的風格,同時也催生了仿古木雕這一新興工藝。
上世紀60年代,工藝師劉梵天從一個明代筆筒中得到啟發,用圓雕、浮雕等各種技法設計了一只九龍瓶筆筒,雕刻了九條龍,筆筒底部還有意刻上“大明萬歷年制”的印鑒,極似明代宮廷古玩珍品。70年代,劉梵天又成功仿唐馬雕刻,從此工藝雕刻廠以仿唐三彩馬、駱駝為主打產品,生產出系列仿古木雕產品銷往國內外。
南京仿古木雕一般選用質地堅硬木紋細密的紫檀木、烏木、鐵梨木、紅木等為原料,綜合雕刻、髹漆、彩繪、裝金、仿舊等特殊工藝而制成。按常規制作技藝,仿古木雕講究七分天成,三分雕刻,充分發揮木材的自然形態和特點,越天然越有價值。
然而,近些年,隨著海外市場的漸趨飽和,國內消費者、收藏家認為仿古木雕所表達的內容陳舊或是與現代生活不太協調,加上仿古木雕市場盜版之風的盛行,造成惡劣影響。如何保護和發展這門傳統工藝,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南京木雕走進百姓生活
2007年,南京仿古木雕和周崗紅木雕刻家具被列入南京市“非遺”名錄,這門工藝的保護、傳承終于邁出了第一步。同年,一組以中國“四大名著”典型場景為題材的“四大名柱”震撼問世,這組作品集中了150多位雕刻大師和名匠,歷時7個多月,在每根高10米、直徑1米的4根巨大的紅木上刻畫“四大名著”,在首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上榮獲迎春花獎,堪稱當代紅木雕刻的“東方珍寶”,令世人為之驚嘆。
“只有讓非遺進入市民的生活,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永遠保存下去。”南京市非遺保護中心有關負責人強調。具有30年生產紅木制品歷史的南京江寧周崗紅木廠,是目前南京地區最大的紅木生產基地。生產的紅木家具、紅木工藝品、牙骨制品和仿古木雕等不僅深受國人喜愛,還遠銷至歐美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次入選“祥云小屋”也充分證明了它的魅力。
“‘祥云小屋’面積不到100平方米,我們最終只能從眾多種類豐富的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選出兩個‘非遺’技藝,在這個展覽中出現。”南京市非遺保護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和奧運元素的結合,可以讓全世界的人集中關注中國的“非遺”,這將極大地推動它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南京木雕藝術走進“祥云小屋”
南京木雕藝術走進“祥云小屋”
南京木雕藝術走進“祥云小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