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州和光(巖彩畫)蔡頻春
巖彩畫,是以宣紙、絹及棉、板、木、壁等為依托物,將五彩的巖石粉末以及金銀等金屬色媒材,以食用明膠或動物膠為粘合劑,定著到畫面上的一種繪畫。巖彩畫做為區別于中國水墨、工筆、重彩、油畫、水彩、水粉等其它繪畫類別的一種東方式繪畫,它注重肌理與造型的對比,欣賞的是一種以平面為主的現代美,強調對比與和諧的“痕跡美”,這種“帶顏色的材質”,每一種色系可以按顆粒大小分成14個色階。畫家可以按需要選擇和組合運用。
另外,礦物晶體的質感,自然映射出一種其他畫種所沒有的現代裝飾美,使它更具有與現代建筑相融合的特性。由于巖彩畫是以天然礦物色和高溫結晶顏料為材料,以動物鹿膠為媒介調和,因此,它又具有永不變色的特性,不僅在收藏上有不菲的價值,并且在現代家居裝飾中也日益煥發出它動人的魅力。
巖彩畫在我國繪畫史上曾占主導地位,但是由于重“道”輕“器”的傳統觀念,使得近幾百年來日漸被邊緣化了,甚至被遺忘。但是器本身就含有道,道要通過器來體現,“巖彩”雖然是“器”,是無機物,也有看不見的密碼和靈性,就象紫沙壺把玩久了也能在夜晚發出幽光。“巖彩”同樣可以通過藝術家的創造賦予其生命和靈魂。
從歷史時態來看,中國繪畫經歷了“色彩—水墨—色彩—重墨色彩”四個階段。隨著時間的發展,“水墨至上”的時代將會被各種繪畫形式語言平等相處、各顯其能的時代所取代。在目前國際大融合的背景中,提倡多元文化的解讀標準已成為潮流,也是巖彩語言獲得與其他畫種平等話語權的時候。色彩的中國繪畫再一次被挖掘出來,并且通過學習西方科學的色彩理論和實踐,對色彩有了更為廣博的認識與感知,又建立在日本畫的成果以及中國傳統重彩基礎之上,必定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也有些人認為巖彩畫有些象重彩畫,沒有什么新的意義。確切地說我覺得它應該是重彩畫的新生兒,它有遺傳的一面,也有變異的一面。因為巖彩畫與重彩畫雖然在材料使用上有著共同的媒材,但是創作思想、手法、內容、形式、乃至材料運用上有著更超前的一面。巖彩畫更加強調材質、肌理在畫面的運用,豐富了創作手段,擴充了創作空間。在創作手法及審美意識上追求多樣化,提倡繼承傳統,走出傳統;在創作思想上追求自由開放,敢于吸收一切有益的因素為我所用,勇于超越固有的觀念與模式;在內容和形式上深受現代繪畫思潮的影響;在材料運用上以礦物色為主,同時可以結合其他任何材質輔助完成作品。這正是巖彩畫深具吸引力與發展前景的關鍵所在。
巖彩的古樸和它在歷史文化中所產生的文化影響,注定了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因素中重要的一支。進入21世紀,現代家居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維系著中國人精神生活的文字書寫已經被電腦替代,中國畫也勢在這時代變化中走一種創新之路,巖彩畫因勢而生。目前,巖彩畫的邊界現在似乎還有些模糊,還在摸著石頭過河,處于探索研究的初始階段,得不到老一輩水墨畫家的認可,還算是一個“新文化、新文明”。就拿電腦而言,人類發展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數字化時代”,也經歷了一個摸索的過程,可是如今電腦以及它所表征的各種新生事物,已經成了新紀元的路標,并深深影響著人類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巖彩”如果走得深遠些,相信也會象一個青年過渡到壯年一樣,形成自己成熟的語法體系,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繪畫門類。當然,這需要眾多有志于“巖彩”領域的畫家們加強藝術文化識度上的修養和藝術觀念的提升,使藝術的個性能夠彰顯特色而不是落入簡單的平庸裝飾之中。使“巖彩”這種媒材引導畫家解放思想,找尋心靈的自由,面向未知,無框架地通往富有生機的創造道路。同時也需要將之普及推廣,像水墨畫一樣得到社會各界認知才可能形成良好的勢頭,才有可能滲透到千家萬戶,成為美化現代生活家居的裝飾與點綴。
總之,是人們的藝術追求導致一些藝術家不滿足于現在的水墨與油畫表達現狀,而去選擇某種特定的材料進行創新,于是當下也就有了巖彩畫的產生。中國畫傳統水墨一向講究“煉墨”,因此對喜歡“巖彩”的藝術家們來說,親歷“煉彩”也是必要的,因為巖彩與水墨、宣紙、絲帛的交融,它將會出現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面目,使當代畫家們進入一個新的天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