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謊言共同體”或曾制造了一個又一個天價作局:在當代藝術品尤其是油畫的拍賣中,炒家連同拍賣行、畫廊或畫家本人,將拍賣會當作炒作市場,甚至在買家中安排“自己人”接盤,從而將一張幾年前賣10萬的作品炒到數千萬,而實際成交價遠低于此。“國內大部分千萬以上的拍賣成交價都是這種虛假價格表演的騙局局。”
朱其從今年4月起陸續通過博客文章批評這個“謊言共同體”。數家國內拍賣行業人士對此事均不予置評。只有廣東省拍賣行有限公司一位媒介經理對本報記者說:“圈內的確不否認有這樣的事情存在。”
朱其的風波,正值風光3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天價神話出現頹勢之際。從2008年紐約蘇富比春拍開始,張曉剛、王廣義、蔡國強等曾廣受追捧的“天價王”畫家的作品或是遭遇流拍、或僅以估價成交。
而在2006年,中國當代油畫價格曾以每3個月翻一番的速度締造了世界藝術品拍賣史上的奇跡。
同時,拍賣巨頭蘇富比也于8月13日宣布收縮戰線。從2009年起將合并現時于紐約等地舉行的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鑒于紐約的專場拍賣曾是中國當代藝術火爆的策源地,蘇富比的收縮計劃被認為是為了應對市場的變化。
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否認這一說法:“這完全是無稽之談。”不過他承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中小的調整會繼續,“這種下調更大程度上是周期問題。”
“油畫黃金”的3年狂飆
朱其1992年起從事藝術批評,經歷了中國當代藝術國際化的20年。他說,20年前,中國當代藝術品是便宜貨。
從1993年的威尼斯雙年展起,西方人開始邀請中國藝術家出國參展。與此同時,中國當代藝術品最早的收藏家群體也在外國駐華使館人士和外資企業人員當中形成。
“他們買不起歐洲藝術品,就買中國的。”朱其說。2000年,國內買家開始進場。一個現代藝術市場的雛形形成。
藝術品價格被低估的問題隨之顯現。原瑞士駐華大使西克那時在中國到處跑藝術村,以幾千元買一件當代作品,并曾以80萬元收購了國內某裝置藝術家的全部作品。
朱其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品雖然在藝術語言上沒有超過西方,但表達了中國藝術家群體的創作態度,具有一定價值,“賣兩三萬是太低了。”
價值回歸約從2003年開始。此時,中國的新貴階層已完成原始積累,低迷的股市釋放出大量饑餓的游資。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激發中國資產的上漲行情。在此背景下,當代藝術行情從2005年起發生暴漲,炒作集團開始登場。
2006年和2007年的中國當代油畫堪稱灸手可熱的“油畫黃金”。
“謊言共同體”?
朱其在博客中披露炒作集團在拍賣會上這樣玩“天價作局”:
——炒家(拍賣行)找明星畫家或作品市場價在10萬元左右的畫家,和他簽一個3年協議。畫家每年給炒家40張畫,3年就是120張,以每張30萬到50萬的價格收購。
——第一年就開始在拍賣會上炒作,將每張30萬收購的畫的拍賣價標到100多萬,兩年后再標到500萬甚至1000萬。炒家安排“自己人”和真買家坐在一起,假裝舉牌競拍,制造“搶購”氣氛。
——炒家在第一年的拍賣會上以高價賣掉1/10的作品,就將成本全部收回。剩下的畫在以后的拍賣會上慢慢“釣魚”。
按照朱其的說法,這樣的“天價畫”許多是賣給了房地產、IT、傳媒、金融、影視等領域的新收藏家。這些人錢來得快而多,他們也愿意用錢樹立中國文化的國際地位。“這種純真的民族主義情懷被炒作集團所利用。”
在歐美健全的交易市場上,一件當代藝術品要經過大致10年的學術界評價、擁有一定藝術史地位后,才由收藏家將作品投入拍賣行。
而朱其發現,最近3年中國市場上炒作的,并不是過去20年中國當代藝術史的代表作,而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出道的一些畫家近5年的新作,或是年輕畫家的作品。“價格超出價值太多。”
在拍賣會上喊價1000萬,實際成交價可能只有300萬,甚至根本沒有成交。但“天價拍賣”已通過媒體報道對正待加入的新投資人形成誤導,使市場泡沫急劇升溫。
同時,一些炒家在拍賣公司占有股份,拍賣行可以通過自己經營作品、向明星畫家收購并囤積畫作,利用自己的拍賣平臺進行價格操縱。
在朱其看來,“謊言共同體”操控市場價格和市場輿論,由媒體一輪輪放大成神話,促使越來越多的新投資人入場,拉升出一個又一個虛假的價格泡沫。
拐點到來?
但經歷了3年狂飆的當代藝術品市場,今年以來已呈現轉折跡象。
今春,張曉剛的兩幅作品在紐約蘇富比流拍。在6月30日的倫敦佳士得“當代藝術夜場拍賣”上,他的另一件作品《父親與女兒》因90萬至150萬英鎊的超高估價再遇流拍。
7月1日的倫敦蘇富比拍賣中,張曉剛的《兄妹》拍出76.92萬英鎊的高價,但較之其去年作品市值縮水50%。去年紐約蘇富比春拍中,張的作品《三個同志》拍出211.2萬美元。
藝術品經紀人伍勁因投資劉小東的《戰地寫生:新十八羅漢像》而聞名。2005年,他以50萬美元買進這組作品,一年后以150萬美元轉手。而在今年4月9日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中,這組以近6200萬港元高價成交,價格比3年前翻了將近20倍。
但伍勁還是從今年的春拍中嗅出了異常信號——今年3月紐約蘇富比的春拍中,張曉剛一件作品只拍到60多萬美元。而去年秋拍時該作品價格為104萬美元。
“這一項投資,買家虧了50%。”伍勁斷言,“中國當代藝術投資板塊的上漲已經到達頂部,拐點已經來臨。”
不過,僅僅一個月后的香港,蘇富比春拍的中國當代藝術部分創下高出預估價3600多萬港元的突破性數字。
位于北京的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發布最新調查報告說,2008春拍會舉辦場次和上拍藝術品都呈增長趨勢,但56%的成交比率在同比和環比都有所下降。“這表明投資行為已經不再像前幾年那樣缺乏理性。”
據雅昌的統計分析,王廣義、張曉剛、羅中立等人作品的2008年7月最新價同比均呈跌勢。其中王廣義作品最新價跌幅達到81.23%,為5.9237萬元/平尺,張曉剛跌52.29%,為28.7257萬元/平尺。
“ 基于數據分析,雅昌并不認為當代藝術品市場出現拐點或面臨崩盤。”雅昌監測中心藝術市場監測部對本報記者表示,但同時雅昌認為,在當代藝術的收藏群體中,逐利性的投資資金占據了主要位置。這使得藝術品投資無論從法制、稅務體系,投資咨詢還是流動性方面都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