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位于北京農展館的“藝術北京2008當代藝術博覽會”(artbeijing2008)迎來了展期的第一個高峰。20多個國家和地區100多家畫廊和藝術機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和上屆一樣,本界“藝術北京”博覽會仍然側重對亞洲藝術的發掘,除兩岸三地的代表性畫廊外,今年邀請了韓國、日本、印度、東南亞、等地的重要畫廊來北京參展,也有來自美國、以色列、西班牙、法國等國家的藝術機構參展。其中有部分畫廊是最近幾年新成立的。
年輕畫廊的成長
中國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直接促成了畫廊業的風生水起。在藝術的產業鏈中,畫廊鏈接著藝術家和市場兩頭,其間的身份和意義也顯得至關重要。藝術北京的執行總監董夢陽先生說,作為新興的行業,畫廊和藝術博覽會一樣年輕,經歷著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畢竟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我們誰也不知道哪一家最終能夠成為中國的薩奇畫廊。”
參展的100多家畫廊不僅擁有岳敏君、王廣義、瞿廣慈、古文達、張大力等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耳熟能詳的名字的作品,還帶來了赫斯特、安迪•沃霍、草間彌生等珍貴的作品。
參展的作品中,很多老面孔,如作為隱喻出現的諸多“天安門”變形,也有很多“新面孔”,當中就包括以“80”后為代際劃分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中你能看到新元素的涌現,最典型的如卡通元素。熟悉與不熟悉的風格,一方面體現的是作家本身的創造力,另一方面呈獻給觀眾的是不同的價值認同。
“影像北京”特別展
影像藝術是否能夠成為中國當代藝術下一個標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但其連續幾年在市場的強勁表現已經讓這個討論變得沒有意義。2006年紐約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當代影像作品成為秋季拍賣的新寵,之后的春季拍賣中,北京誠軒、中國嘉德和北京華辰推出了"影像藝術"專場拍賣,并且成績斐然。我們從中可以窺視到當代影像市場迅猛發展的端倪。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逐漸改變了對影像藝術的看法,在認同其多樣性的同時,也認同了它的價值。
影像藝術作為一種新媒體,在實施手段、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對藝術家的觀念極強的還原性方面,都具有油畫、雕塑等"老"藝術媒體得天獨厚的優勢。影像作品不但市場表現出眾,其在藝術形式的學術探索方面也為當代藝術貢獻良多。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通過影像藝術功成名就,越來越多的畫廊通過經營影像藝術獲得了豐厚的回報。2008藝術北京一大亮點是今年新設的“影像北京”(Photo Beijing),這是一個專門為影像藝術設立的單元,這個特別單元吸引了全世界20家影像藝術的畫廊、美術館參加。這部分還包含一個名為“藝術家電影院”的展示活動,在以往Video藝術的展覽展示的基礎上,通過大量匯集當代藝術家的Video藝術作品的方式,同時借鑒傳統影院的分時播映的方式,展示了10位亞洲當代影像藝術家的作品。
主題展覽——藝術進入生活
在展覽館外,人們在瞿廣慈、王晉等人的雕塑作品前紛紛留影。巨大的雕塑作品前常常停留著不同表情觀賞的人群。這些雕塑,是本屆藝術北京的一個重要主題 "公共藝術"的表現物。策劃人趙力說,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藝術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藝術已全面進入社會日常生活,或者說公共生活逐漸走向了藝術化。公共藝術將成為未來藝術發展的趨勢。隋建國、瞿光慈、向京、曹暉、陳文令、李暉、陳克、王晉參展的作品,代表了這種藝術進入生活的方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