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上海的藝術生態
作者:金鋒
嚴格來說,對藝術生態的關注是非常理想與學究化的課題,在現實的境遇中,現實是無視生態的。像上海這樣的國際都市,在中國今天的泡沫文化中,究竟需要多少藝術家、多少畫廊、多少非營利美術館與藝術中心算是合適的?這始終將是一個一直可以去追問的問題,但答案也將始終是一個變數。生態這個概念是需要制度來協調控制的,由于今天這個制度的建設還遙不可及,學者的研究也許就只是在紙上談兵了。
當然,作為一種期待式的紙上談兵也未嘗不可,但這也要看我們在怎樣的格局中來期待。中國的當代藝術生態其實一直是自主式的,藝術家的流動與藝術空間的泡沫性建設其背后的動力是藝術市場,就這一點而言,上海一直是無法抗衡于北京的。五年前,要談論中國當代藝術的城市格局,肯定是說北京、上海與廣州。而今天的情形,廣州已經被很少提及了,廣州的藝術家也在北漂。假如沒有廣州三年展在支撐,廣州的出局是在所難免的事情。眼前,北京毫無疑問實際地占有著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心地位,這是這個時代的諸多因素所決定的。
也許我們一直會納悶,作為經濟大都市的上海,藝術市場的風頭為什么始終不東移呢?我覺得,問題還是與藝術家人數的流動有關。有人曾經粗略地統計過,上海藝術家人數在今天是北京的1%。一個小小的宋莊,被登記的居住藝術家人數為3000人,據說沒有登記還有1000人左右。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從側面也在說明一些問題,許多在北京居住的藝術家曾經也在上海生活與工作過,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北京。我剛參加的一個在798的展覽,開幕式大致來了7、8百人,而這個觀眾人數在上海是非常難得的。所有這些數據無不在說明,北京在今天依然是藝術家發展的首選之地。
所以在上海談藝術生態有些過于自戀。上海寸土寸金的地價無疑限制了藝術家在上海的發展與投資。年輕的或剛起步的藝術家要想在上海求發展,實際的境況是非常艱難的。稍許有些實力的上海藝術家,也正悄然地在北京租賃工作室,以圖雙向發展。而在我看來,這個發展更多依然是偏向于市場的。好像存在著一個潛規則,藝術市場在哪里,藝術生態就在哪里。這個生態是自然的,市場的,甚至于是投機的。學術對于生態的合理建設在今天只是一種書面想象。
市場生態之外,在上海是否存在著一種學術生態?這個問題也是幼稚的。因為上海藝術家人數有限,愛好學術的藝術家就更是少而又少了。北京藝術家多,愛好學術的藝術家也不見得就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學術終究只是一種小范圍的“愛好者”的歸類,現在上海很少會去營造一種所謂的上海符號或上海形式,過去有過所謂的“上海抽象”,現在更年輕的藝術家在思考的視野上并沒有像前輩那樣在乎“海派”,因為歷史證明這樣的形式,強行制造是非常虛弱的。中國的當代藝術究竟走到了哪一步,這是個心知肚明的問題,不要說上海,就是中國,真正深入在這個問題之中的藝術家為數不多,而真正懂得這個問題的藝術家就更加少見了。
上海以比翼為中心的藝術家群體,基本反映著上海當代藝術在學術上的氣質與品位。它的特點是開放式的民主討論與交流,同時保持藝術家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交流的話題很少是上海的,討論與逼迫的方式是問題性的,所以,群體交流或私下討論經常帶有自我批判的性質。這點,在今天的中國我覺得是難能可貴的。
綜上所述,討論上海的藝術生態可能不是一個實在而急迫的問題。生態不是做個藝術地圖就生態化了。市場生態與學術生態在今天都在糊弄這個現實,清醒地意識到這個問題,務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這比什么都要實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