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金屬百葉質地的“斗拱”
——錢鋒教授細數體育建筑藝術“中國風”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上,中國乒乓球隊包攬了全部4枚金牌,中國攬金福地北京大學乒乓館一次次成為歡樂的海洋。興奮的人群中,乒乓館設計組牽頭人、主創建筑師、同濟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副院長錢鋒教授指著一張張圖片,不斷重復著一句話:“‘中國脊’在大賽的考驗中挺住了,北大乒乓館是國球的福地。”
大屋脊吹起中國風
奧運場館設計開始招標,建筑設計師就開始尋找能夠將民族、教育、建筑、體育四者集于一體的建筑“符號”:乒乓球——國球;北大——中國現代教育的發祥地;中國傳統建筑——大屋脊……“就讓變幻著的中國脊來體現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精神、中國現代教育事業的脊梁、中國體育的拼搏精神、傳統建筑靈魂。”錢鋒很是為這一創意興奮。他介紹,設計上,經過轉化與變異的中國傳統“大屋頂”讓屋脊圍繞中央的玻璃穹隆頂旋轉起來,彎扭“飛動”的屋脊帶動兩側的屋面形成極富活力的畫面,“現代體育建筑的動感與中國傳統的‘大屋頂’的美感很好地統一到一起,形成玻璃穹頂。”飛動的乒乓球“旋轉著”落“在屋頂中央,國球就這樣‘王者天下’!”(圖2)
貼在墻上的灰色“磚塊”像不像長城磚?其實它是顏色近似的混凝土板。除此之外,乒乓館端莊的外部形狀、協調的外部顏色很好地融入周邊的建筑中去了。(圖1、3、9)
細細揣摩,金屬屋蓋與墻體之間向外傾斜的百葉,不同建筑材料之間的過渡“不動聲色”;屋角處,是“斗拱”?是屋檐?反正看起來很舒服,也雅致,還時尚,阿拉喜歡。(圖6)
當建筑碰到古樹
在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的倡議下,建筑毫無疑問是要給古樹讓“位子”的。雖然乒乓館本來就“袖珍”,四周逼仄,但還得給基地東北角的保護建筑——治貝子園及六棵北京市掛牌保護古樹挪空間。
設計中,設計者們數次調整方案,退出古樹保護規定的范圍后,又將乒乓館地下室向南平移不少。“工作量是增加了,但我們成功地把限制因素轉化為了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的‘得分’元素。”錢鋒說。
目前,六棵古樹郁郁蔥蔥、蓬蓬勃勃,與傳統建筑一起,成了體育館東側最幽雅、靜謐的去處。
“金牌”都是壓力的產物!不信,您看了乒乓館就知道了。(圖7)
環保節能作保證
錢鋒教授說:“乒乓館是新建奧運場館中運用新技術最多的一個場館,這是北京奧組委的評價。”他指著藍色的座椅介紹,座位下送風技術確保了國際乒聯賽場區域內最大風速必須小于0.2米/秒的要求;燈光設計除了亮度滿足電視轉播要求外,設計組還特意將賽場四周的座席與吸聲墻面處理成藍色、銀灰色,這樣一來,比賽時賽場區域變得瓦亮瓦亮的、乒乓球劃過的軌跡也是水閃水閃的。雅典奧運會中成功使用的無鉛化專業體育照明產品也在這里很好地應用了,“總體上,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可以根據使用、轉播的要求,靈活方便地切換。”
墻體采用的是保溫隔熱材料,利用季節冷暖變化儲冷儲熱的地源熱泵技術解決了取暖制冷問題,屋面則采用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統回收利用雨水。(圖4、5、8)
“乒乓館圓了我的體育建筑設計夢。”錢鋒說。

圖2 屋蓋夜景鳥瞰圖

圖3 體育館西側全景

圖4 圓形的定制照明燈具

圖5 夕陽下的石墻與玻璃

圖6 主入口玻璃幕墻

圖7 古樹與體育館

圖8 賽場周圍的藍灰色背景

圖9 立面中的傳統構圖形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