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34歲的波達來說,購買藝術品早已超出了裝飾墻面的范疇。在他家中,一件件巨大的、充滿挑釁意味的裝置藝術品,塞滿了每個房間:從花園到車庫,從餐桌到廁所……連他自己都坦承,這種愛好已經升格為一種“強迫癥”,遺傳自同樣熱愛收藏的母親萊卡(Lekha Poddar),并無時無刻不在控制著他。
不過這對母子的“強迫癥”,倒是成為了印度人的福音。最近他們在印度古爾岡市郊(Gurgaon)開辟了一個名為“戴維藝術基金會”(Devi Art Foundation)的空間,用于展出波達近10年來收藏的2000多件當代藝術品,以及他母親收藏的5000多件印度民俗藝術品。對于波達母子倆來說,這個空間僅僅是他們自家別墅的延伸,而對于印度來說,它卻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當代藝術博物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戴維藝術基金會的誕生并不偶然。從古至今,印度從不缺大收藏家。上至皇宮貴族,下至波達這樣的富商家庭,都有收藏藝術品的傳統。而近10年來,印度財富急劇增長,從而又催生出了一大批新興藝術家和收藏家。他們成立基金,投資藝術品,幾乎一夜之間就把藝術品的價格炒了上去。
這番景象容易讓人聯想起上世紀初的美國。今天美國那些備受景仰的美術館和博物館,正是在那個年代年輕富豪們的扶植下誕生的。如今印度才剛剛邁出第一步,但其前景不容小覷。戴維藝術基金會的誕生,正標志著印度藝術市場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私人藝術品收藏將從此打破家族的壁壘,走向公眾,也走向當代。
波達的母親30多年前就開始收藏印度現代藝術和民俗藝術品,波達自己也是受此影響開始收藏的。但他并不喜歡母親收藏的那些“進步主義流派”(Progressive Group)藝術家的作品。相比之下,他更容易與他這一輩的印度當代藝術作品產生共鳴。
1999年,他買下了第一件藏品——一頭真人大小的粉紅色玻璃纖維母牛。“它流著傳統印度文化的血液,但與此同時,它渾身又透露著現代氣息,”波達說,“這正是我所喜歡的藝術。”
波達購買藝術品向來不追隨潮流。他總是從新畢業的藝術學院學生中挑選新秀。當初被他相中的許多藝術家,比如那頭粉色母牛的創作者古普塔(Subodh Gupta),如今成為了印度當代藝術界最受關注的名字。而波達的好眼力也隨之聞名遐邇。
現在,波達的別墅中,每一個房間都是一位藝術家的展廳。波達母親的臥室擺放著著名當代藝術家巴哈迪·科爾(Bharti Kher)的眾多雕塑。其中一頭大象全身印滿了印度傳統花紋。那是印度婦女常常用來裝點額頭的紋樣,這與波達母親的品味倒是頗為契合。
餐廳里擺放的藝術品,就不那么可愛了。古普塔為波達的餐廳特別定制了一只“牛糞罐”。罐子送來的時候還散發著陣陣惡臭。現在只有波達家的寵物狗,偶爾會來光顧它。
除此之外,餐桌上還展示著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藝術品。那是另一位當紅藝術家阿妮塔·杜比(Anita Dube)的一組“骨架與天鵝絨系列”作品。其中一件作品將一具人體的胸腔配上惡俗的鮮紅色天鵝絨,轉化為一臺電風扇的形狀。在它上一位主人家里,這臺“電風扇”險些嚇壞了收藏者的家人,于是他不得已才把它轉讓給了波達。到了波達的餐桌上,它仿佛找到了歸宿,就連波達那位素食主義者母親也對它毫不介意。
戴維藝術基金會開幕后,波達母子的這些藏品都將陸陸續續在此展出,而這里也將成為印度乃至整個印度半島的當代藝術中心。甚至巴基斯坦的藝術品,也毫不避諱地出現在了戴維藝術基金會明年的展覽日程表上。正如波達所說:“我們不為商業,只為藝術,所以沒有什么可擔心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