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1年,上海藝博會一直作為每年上海藝術市場的壓軸戲,出現在11月中旬。不過,隨著國內近年不斷誕生新的藝術博覽會,而且定位也基本鎖定在“國際化”、“規范化”等大方向上,辦展模式與上海藝博會高度重疊,不僅分流了市場資源,也使有限的市場出現過度飽和,以綜合性藝術交易主打的上海藝博會的影響力也每況愈下。
“我們今年采取三大新舉措,第一是提前了時間;其次提高了中外入選畫廊的門檻,與國際當代展同時舉行;第三,我們增加了1800平方米的展示面積,達到創紀錄的24000平方米。”上海藝博會總經理顧之驊介紹說。
這些改變已經初現成果,據主辦方統計,本屆上海藝博會所設立的161個不同規格的展位已經全部排出。展會規模創歷屆之最,參展國家數量也創歷屆之最,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家畫廊參加。展品中有價值連城的精品,如吳冠中的水墨畫《高粱》和《蘇醒》、謝稚柳的手卷和13幅已故畫家陳逸飛的油畫。而不少新穎獨特的裝置藝術,也出現在今年的藝博會上。泰國藝術家瓦恰拉·普拉永坤創作的《回歸東方——帕布羅·畢加索》、新加坡知名雕塑家劉定光創作的《太空城市》、中國藝術家師進滇創作的《吉普車》等,具有先鋒的藝術氣息和收藏價值。
去年9月,上海首次舉辦的“國際當代藝術展”的成功對此功不可沒。作為上海藝博會新增的系列展,去年首次亮相后就贏得“亞洲藝術新視點”的美譽。它以頂級畫廊和頂級收藏家為交易對象,吸引了眾人的眼光。而該展今年仍由三大板塊組成,主要由127家經營當代藝術為主的國際優秀畫廊組成。
“今年我們把主展的舉辦時間與該項系列展同步,將使一大批重量級的海外藝術界人士融入到主展中來,不僅可以強力拉動參展商在展期的銷售額與成交量,同時也將使上海藝博會國際化含量和品質有新的累積與提升。”顧之驊說。
上海藝博會將分為5個主題展,不僅推出具有收藏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作品,還有新筆墨中國畫、當代藝術軍團、拉丁美洲藝術專區以及陶瓷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拉丁美洲藝術近年在國際市場引起了廣泛關注,國際上一些油畫收藏家諸如西蒙等人開始投入拉丁美洲的藝術收藏。
今年的上海藝術博覽會再次提高了中外畫廊的入選門檻,采用國際著名藝術博覽會的招展模式,即改變以往海選式的招展方法,不再接受畫廊報名,所有入選畫廊以受邀的方式參與。主辦方力圖用“點將”的組合方法使展會的陣容更為整齊,品質更為優良,并希望通過增加展覽空間,以規模效應增強競爭力,用增加展品內容的方式,增強海內外藝術品機構參與藝博會的興趣與熱情。
與此同時,9月8日起,“第七屆上海雙年展”也將揭幕。這三大藝術展覽的同時舉行,將實現上海藝術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構建了一個參與者廣泛的“藝術上海”的節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