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北方周末》總第6300期 第60期至沓來 “繽紛人物:黑土地 文化人”書法的的語言是線條,形式即內容,藝術乃是有意味的形式,功夫在詩外,我的特點是書卷氣重些,喜歡老莊,喜歡尼采,在探索藝術的同時,我的任務就是使自己變成一件藝術品……
于家全
人的修煉要用一生去完成
文/本報記者 常征
圖/本報記者 杜書劍
他看上去更像一名大學講師,細高的個兒,清俊的臉孔上架著黑邊眼鏡,透著一股刻意修煉的學者氣質.
在那間堆滿書畫作品,書籍,工藝品的小書房里,他用緩慢低沉的語調談論自己,仿佛在回憶一個久別的同窗知己.隨著話題的不斷展開,他開始滔滔不絕,表現出驚人的表達能力.
山不厭高 業不厭精
人在某個時期,都幻想成為一名藝術家.在很小的時候,于家全便瘋狂地喜歡上了美術,但因條件所限,只好用鉛筆涂抹.上了中學,他開始寫詩,寫古體詩.因為粘了古體詩的邊,他又喜歡上了書法藝術.
1987年,于家全考入黑龍江機械制造學校.隨著業余時間的增多,加之全國書法正熱,他開始系統而正規地學習書法藝術,并等到書法高手的指教,于家全的書法水平迅速提升,不久即被選為校書協會主席.
期間,于家全成功地策劃了四校書法聯展;個人榮獲了全省學生書法大賽二等獎,哈爾濱市”氣化杯”書法大賽三等獎,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首屆中學生書法大賽(高中組)一等獎.
1991年,于家全畢業,分配回七臺何硬礦務局.他的書法被初國君老師評價為”高層次的”,很快,在礦務局詩書畫大賽中,于家全名列”十佳書法家”第二名.不久,他加入了省書協.

而于家全并不滿足于現有的水平.1933年,正是小平南巡,國人紛紛下海的時候,他卻前往中國美院(原浙江美院)進修書法專業.得到了章祖安,陳振濂,祝遂之等書壇名宿的精心指點,思想和技法大大轉型.那一年,于家全可謂脫胎換骨了,書法有了質的飛躍.
1995年,于家全書法作品入展第六屆全國書法展;1997年,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1998年,榮獲省第四屆中表年書法展二等獎及我省東部七城市書畫展一等獎;1999年,榮獲省慶祝建國五十周年書畫大展攝影大展銀獎…..
前不久,于家全被選為市書法家協會秘書長.

功夫在”詩”外
今年32歲的于家全在七臺河精煤集團新建分公司從事黨務工作,這與他的愛好相去甚遠,但這并未影響他的愛好.
作為傳統文化,傳統美學的集中體現,中國書法太多地需要文化的支撐.讀書,便成了增強書法后勁的一個重要手段.
于家全嗜書如命,從老莊等的東方哲學到梵高,尼采的西方藝術哲學,無不反復精讀.讀書的關鍵在于思考,在于消化,在于活用,為此,于家全寫下了大量的讀書札記,并梳理出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美學思考:”書法是語言的線條,最能代表中國傳統審美準則,講求的是線形,線律,線質,線構.”
“藝術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而形式即內容.如果藝術著力強調模仿和再現,很容易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藝術品再現的事物,而不是藝術品本身,這樣一來,藝術品便成了一種透明的玻璃外殼,本身似乎無多大價值.例如,人們觀看一幅書法作品,從中看到的卻是書寫的古詩,而不是行云流水般運動的線條本身,這實質上是遠離了藝術.”
“當代書法正處于一個表現的時代,要與其他此類比肩的時代,我們有幸趕上了這個時代.”
扎實的功夫,前沿的理念,使于家全的書法藝術形成了獨到的風格---在臨習五種書體基礎上,他主攻行書篆隸,其行書來如飄風,去如收電;篆隸則透著一股蒼茫的錚錚金石之氣;他的文人畫系列運筆簡潔,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講求神似,講求意境.”
詩意地活著
“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能完善自己,超越自我”,從創造藝術,于家全上升到創造藝術的自我的高度.而一旦人本身變成了一件藝術品,其創造的藝術便成了靈魂里流淌的熱血.
在于家全一篇散文<遙想夸父>中.夸父追逐藝術(太陽),道渴而死,化為鄧林(變成了藝術品)---

太陽天天照耀著他,他從未注意,或許他覺得自己很平庸.及至有一天,他看見了天天都在看卻又十分陌生的太陽.他沖動了.那是源于心底的他本性的沖動—我要抓住你.
他被自己的想法感動了,癡癡狂狂,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他突然找到了自己,突然發現發住的生活是那樣地沒有意義.如果說,過去他還是為功利而生,那么現在,屬于他的就剩下力神和酒神的迷狂了.他心跳加速,肌肉膨脹,于是飄了起來,向太陽奔去.
大地和天空之間仿佛豁然開朗了,迅疾的風從他耳畔掠過.但立刻,風的聲音又消逝了,大地天空不見了,他的聽覺,視覺,乃至無比敏感的心,都只為了太陽.
太陽,離他更近了.然而,雙臂終不能及,或許他此時發出了奇怪的聲音:”我要給你我的追求/還有我的自由/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他消耗掉了大量的水,頹然倒下,化作了一座彌廣千里的山,山上走出了綿延數千里的桃林.
而太陽,太陽照在鳥兒鳴唱的桃林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