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子可以按揭,車子可以按揭,現在,連藝術品也可以按揭購買了。
首先可以肯定,這服務一定不是為收藏家們準備的,如果,我們非得要用“收藏”這個詞的話,那么你我一定都會同意收藏是種量力而行的愛好。中博國際拍賣公司推出的當代書畫金融按揭服務,看起來更像是為資金不足或是周轉不靈的藝術品投資客們準備的。
6月底開槌的中博春拍上,中博國際又出奇招:去年的秋拍,他們是聯合金融擔保機構對作品的真實性提供擔保,這一次則是在金融擔保的基礎上推出當代書畫金融按揭服務,這也是國內首次出現“按揭買畫”。這項服務只針對成交價1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作品,買家先要向拍賣公司預付百分之五十的款項,余下款項則在一年內分期付完,買家在付清按揭前,所購買的當代書畫拍品須抵押在拍賣公司。
在雄心勃勃的拍賣公司看來,這是個相當有前景的創意舉措。想想吧,2007年中國藝術品一年的拍賣交易總額尚不足300億元人民幣,還不到股市一天的交易額,要是把藝術品收藏擴大到大眾階層,吸引更多的普通工薪階層入市,書畫市場的膨脹顯然指日可待。
所以,這一提供資金支持的服務,還特意為“二次交易”提供了方便之門。由于按揭所購拍品在未還清貸款金額時暫放拍賣公司保管,當買家在抵押期間遇到二次交易時,比如有藏家對買家購買的這件當代書畫作品表示購買意愿,拍賣公司將無償協助買家為藏家提供拍賣紀錄、照片等資料,協助完成二次交易。
這樣煩瑣的程序,是否能夠實際操作,實在難說得很。藝術品的保存與普通商品不同,如果買主在還完款后再去拍賣公司取畫,畫還是不是拍賣時的原件,會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在傳統的拍賣方式下,拍賣公司拍賣時要現場成交,就是為了讓買家競價成功以后抓緊時間轉移標的。
不這,吃螃蟹的人并非沒有。中博國際在拍賣后的新聞稿中稱,“在當代書畫專場現場,一位來自山東的張姓先生,以30萬元的價格競拍到何家英的《少女肖像》。在支付了50%的首付款15萬元后,張先生與中博國際公司簽訂了按揭借款合同,由公司向委托方支付了剩余的50%款項,張先生即擁有了這幅拍品的所有權。手續辦完后,在與工作人員交談時張先生說:‘開始,我也不太相信按揭購買書畫這事能成,畢竟在中國還是頭一次。通過辦手續看出你們的按揭貸款流程還挺規范,手續齊全,制度嚴謹。而且有中菲擔保公司對畫進行保真擔保,我買著也放心,貸點款也就無所謂了。’”
這條消息的真假與否,倒并不需要太過深究。只是,在經過此前國際市場對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大幅炒作之后,想要在如今經濟不景氣的情形下,繼續拉動中國當代書畫的市場表現,單靠一兩家拍賣公司,幾乎是沒有任何可能。三年前的同一時間,另一家拍賣公司中邦國際也曾高調推出過按揭買古董的服務,首開拍賣行按揭買拍品的先河。當時,中邦國際也邀請了北京中貸擔保有限公司為拍出的藏品進行風險擔保,稱如果藏品碰上戰爭以及拍賣市場崩盤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藏品價值大幅度縮水,公司將按原價對藏品進行回收,對于人民幣2000萬元以上的拍品,還提供包括來自渣打銀行等外資銀行的貸款,貸款額不少于50%。除了在推出時引起一些爭議外,這一服務也很快就銷聲匿跡了。原因很簡單:藝術品和古董存在贗品問題,投資風險極大,銀行方面不會承擔任何風險,因此競拍者想到銀行融資,必須提供價值兩倍于貸款額的抵押物。有些競拍者沒有這么多抵押物,就得找擔保公司做擔保,這樣,擔保公司就承擔了風險。為了降低風險,擔保公司還得需要貸款人提供反擔保。一句話,想法非常好,但不具操作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