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藝術種子交流計劃”由四川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臺灣震旦集團及熱心推動華人當代藝術的仇浩然先生共同策劃推出,旨在促進兩岸的文化藝術交流,為藝術新人搭建一個廣闊的交流平臺和展示自己作品的魅力舞臺。
繼2007年7月首屆“海峽兩岸藝術種子交流計劃”在四川美術學院成功啟動后,2008年7月10日,第二屆“海峽兩岸藝術種子交流計劃”分別在四川美術學院和湖北美術學院同時拉開帷幕。來自海峽兩岸五所高校的十六名藝術學子,匯聚在“山城”重慶和“江城”武漢,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藝術合作與交流。
作為東道主,四川美術學院和湖北美術學院從學校領導到部門負責同志,都高度重視此次交流活動,盡力做出相應的安排,為兩岸學子的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此次赴大陸進行交流的8名臺灣藝術學子由臺灣的三所高校推薦,他們組成兩個小組分赴重慶和武漢兩地參與交流。其中,臺灣藝術大學的研究生江百鴻(雕塑)、何竹君(油畫),長榮大學的研究生董世歆(國畫),華梵大學的本科生盧伊伶(國畫)是此次赴渝的4名臺灣學子;華梵大學的研究生廖文豪(國畫、書法)、余昇叡(油畫),臺灣藝術大學的研究生劉信義(國畫),長榮大學的研究生曾意平(油畫)等4人則奔赴武漢。
四川美院推薦參加本次交流活動的4名同學分別是:油畫專業的孟燕、朱志偉,國畫專業的魏久捷和雕塑專業的張翔同學,他們均為07級的在讀研究生。湖北美院推薦的4名同學分別是:國畫專業的黃清泉,油畫專業的潘鷗,版畫專業的齊檸和雕塑專業的項祎同學。
在為期一個月的交流過程中,兩岸的16名藝術學子組成多個合作小組進行藝術交流并共同創作作品。他們在充分了解彼此創作主旨、擅長表現手法的基礎之上,圍繞本次創作作品的關聯性深入地進行探討,積極開拓思路,力求在開放、自由的狀態下碰撞出藝術的火花。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同學們的成長經歷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使得他們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存在著差異,其藝術創作也有著各自的鮮明特點。比較而言,臺灣同學的作品現代感突出,思維與藝術表現手法趨于多元化,這大抵是因為臺灣本土資源相對較少,而受西方文化影響頗多的緣故吧!但其中也不乏有堅持走傳統路線,秉承傳統繪畫技藝的同學。而大陸學生的作品則比較強調對個體精神的表達和對生命的體悟,個性極為突出,地域特點較為明顯。應該說,這與大陸院校多年來形成的辦學風格和治學理念不無關系。
四川美術學院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批年輕的藝術家聚集在川美所在的黃桷坪這個充滿著自由、開放氣息的藝術地帶,在遍布于大街小巷的或外露或隱蔽的工作室內,潛心他們的創作。坦克庫當代藝術中心,501當代藝術中心等大型的工作空間匯聚了眾多藝術家,給臺灣學子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因為如此大規模聚集的藝術群體和寬廣的藝術空間在臺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用幾個字概況就是:很震撼!
湖北美術學院也是中國大陸歷史悠久的八大美院之一,多年以來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學術精神、“兼容互動”的教學理念和銳意創新的藝術風格。而武漢這座長江之濱中心城市的歷史文化積淀也給學子們帶去很多的創作靈感。荊楚文化的博大精深,歸元寺悠揚的鐘聲,還有美麗壯觀的漢口江灘,都牢牢定格在臺灣學子的腦海里。臺灣長榮大學的曾意平同學,此次創作的油畫就取材于臺灣的觀賞魚與武昌魚,他通過畫面的布局讓臺灣魚“西游”與武昌魚“東進”,兩魚相遇,體現雙方交流的主題。
交流期間,兩岸藝術學子們還進行了“山城一日游”,“江城一日游”,參觀大足佛教藝術石窟,游覽長江三峽等活動,增強了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和感受,同時也增進了兩岸學子之間的友誼。雖然同學們最終完成的作品所呈現的面貌各不相同,但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卻是他們共同的心聲。相信他們今后的藝術道路會更加寬闊,相信藝術種子終將會成長為參天大樹!
本次交流活動所創作的作品隨后將分別在重慶、臺灣、武漢、北京四地相繼展出。
海峽兩岸藝術種子交流計劃為兩岸藝術院校和藝術學子搭起了交流的橋梁,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相信兩岸藝術界的攜手會為中國藝術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未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