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一凡展覽海報《檔案》
由于收到798官方管理辦公室的通知,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取消了藝術家李一凡的影像作品《淹沒》和《鄉村檔案》。
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的本次展覽主題是“微觀敘事:張小濤+李一凡社會圖像”。展覽是由張小濤的《迷霧》與李一凡的《檔案》兩個個展所共同組成的一個主題性的展覽。張小濤是一位主要從事繪畫實踐的藝術家,李一凡則是一位紀錄片導演。他們都十分關注對于當下中國社會文本的敘事研究,張小濤近年來一直以跨媒介、跨學科的實驗觀念,以顯微鏡式的視角,以象征的視覺形象來顯現深埋在轉型期中國社會內部的焦慮與不安,作品彌漫著強烈的宗教情緒;而李一凡采用一種田野考察式的工作方法,在中國社會的底層進行視覺采樣,展示了中國社會基層的生存狀態與精神面貌。
此次被禁止播出的李一凡的作品《淹沒》是一部講述三峽移民的紀錄片,但紀錄片《淹沒》鮮見報道,始終在主流視線之外。有媒體曾語焉不詳地簡短評述過,認為本片“拍得很震撼”;而在《三峽好人》出來后,有影評人說如果觀眾看過李一凡的《淹沒》將會對《三峽好人》的評分大打折扣。《淹沒》自2005年拿下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大獎——沃爾夫岡獎之后,一鼓作氣又獲得“法國作家協會獎”、日本山形電影節國際單元大獎等8個國際國內紀錄片大獎。李一凡同時被禁播的另一部作品是《鄉村檔案》,講農村的宗教和選舉。
據悉,這個展覽作品的被禁播跟重慶方面的要求有關。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對此事不愿多做解釋。
下面是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發出的停映通知:
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通告
李一凡作品《淹沒》、《鄉村檔案》因故取消播映,我們對此表示抱歉。
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 2008年8月28日
展覽作品:微觀敘事:張小濤+李一凡的社會
展覽現場:微觀敘事:張小濤+李一凡社會圖像開幕現場
紀錄片《淹沒》故事梗概
紀錄片《淹沒》以中國2002年為保證三峽水庫第一次蓄水成功,在水位上漲前,淹沒損失最大移民人口最多的重慶市奉節縣城搬遷為背景;以具有2300年歷史的、三峽庫區人口最多的奉節縣城安置11.3萬人和垂直落差近400米的三馬山新城的人文生態地理環境為前提。忠實記錄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即將失去生活依靠的無奈,基督教教堂的人們為搬遷利益而喪失信仰的過程,以及一群移民干部和一群城市貧民在搬遷,拆除舊城的過程中種種無法回避的矛盾糾葛和痛苦的內心掙扎。
紀錄片《淹沒》獲獎情況
獲2005年第55屆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沃爾夫岡·斯掏特獎
獲2005年法國真實電影節作家協會大獎
獲2005年第2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人道獎
獲2005年慕尼黑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大獎
獲2005年云之南紀錄片展青銅獎
獲2005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大獎
獲2005葡萄牙里斯本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大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