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文化評論家陳丹青日前接受鳳凰網《鳳凰非常道》節目專訪,對北京奧運出現的一系列文化和社會現象進行點評。他在節目中表示,對閉幕式的倫敦8分鐘青睞有加,因為它“符號和主題非常簡單,就是都市,就是日常,就是人”。以下為對話實錄:
問:我想知道您對閉幕式有什么樣自己的看法?
陳丹青:閉幕式我愿意聊的就是8分鐘,它是分工負責的,張藝謀是總導演,但是他主要抓開幕式,陳維亞是副導演,他抓閉幕式,然后張紀剛也是副導演,他負責殘奧會的開幕式,都有分工的,而且樓層也不一樣,開幕式在三樓,閉幕式在二樓,有另外一群人,好幾十人呢,都是電影學院、戲劇學院、歌舞團請來的一些專家,所以我也沒有介入閉幕式的工作。
我必須期待了倫敦8分鐘,我看了以后就很欣賞,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拿個小菜出來,他很熟練就能做出來,為什么?因為英國是產生音樂劇的地方,紐約的Broadway show很多作者是英國的,美國的Broadway show要演同樣的劇目,像《貓》之類的同時就在倫敦演,所以他拿一個音樂劇的小Piece出來,對他來說很方便,然后里面的爵士樂這些是倫敦大量酒吧里面100多年的傳統,搖滾樂又是英國先弄起來的,流行文化,但我最感動的還是,真的是來自一個自由的國家,因為它符號和主題非常簡單,就是都市,就是日常,然后就是人,這個巴士代表都市,代表倫敦,它是老倫敦的一個象征,然后這個乘客過馬路的乘客要上車的乘客,就是人,它完全不必有什么民族、國家、歷史這些概念,然后它非常幽默和自嘲,一群人擁著就想上車爬窗戶出來,然后突然是個小姑娘出來,然后所有人都跪下來,讓這個小姑娘一個背一個背這樣踩過去,完成一組舞蹈動作,但是它背后的理念就是人人平等,人人一平等它就能互相嘲笑這樣子,還有一個做輪椅的人。這些小符號加在一起——你可以想想——我們排一臺節目絕對不可能有這種思路,就是想出來也根本通不過。
問:但是倫敦方面他們好像說北京的開幕式非常難超越,他們可能會做一些在細節上其他的動作,你看你這方面有什么問題?
陳丹青:這是人家聰明的地方。以我所知西方人他非??隙ㄋ涣私獾臇|西,他對一個陌生的文化,甚至在意識形態上完全不同,他不是一個批判地態度,他就是一個非常好奇的看。他看了以后說有意思,他會立刻接受這件事情。他不像我們,我們在看一件事情的時候,經常透視我們的一個價值觀,我相信他們真的會佩服這場演出,然后想辦法怎么超越它,或者是跟它有區別。我一點他們會擔心出很有意思的開幕式,或者其他什么花招,但問題是拿到中國來,中國人未必會喜歡,也看不懂,因為中國的觀眾都被塑造過,被一種集體文化長期塑造,他對這種特別個人得東西、自嘲的東西,沒有信號,看到這些東西他不會感動,完全可能這樣,但我不知道年輕人看了怎么樣。
問:因為這個主流的受眾,現在中國我覺得自己這個國家里面,好像這個觀眾階層非常復雜,我覺得,比如說像劉翔和姚明這樣的新的出來以后,但是同樣會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尤其是年輕人的追捧,你覺得他們是不是某一層面上代表著中國開始不再板著面孔的一種?
陳丹青:好多了,比30年前好太多了。中國現在什么事情都在一個當中的階段,跟我們過去比已經進步太多了,可你跟我們想要仿效的那個文明比,它又還有很多差距,就正在這個當中的階段,希望在今年70后,80后、90后他們也起來了,他們從小看著網絡長大,看著視頻,看著影像,世界對他們來說已經不陌生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