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美術批評家、畫家陳履生在臺北舉辦題為“務本”的筆墨特展。
陳履生的藝術實踐比他的藝術批評歷史要久得多。他的父親希望他寫一手好字,以免求人,因為陳家是開照相館的,每有紀念照上寫字不免要求人。這種書法的基礎和他后來的古典文學修養,使他走在簡筆畫路上時,往往是長款淋漓,先賢舊聞、歷代詩賦奔來筆底。
陳履生的梅花別具一格。其勢,如長天列戰云;其氣,則秋高傳清冽。雙鉤墨竹則是他擅長的另一種范式。竹與梅花同為傳統中國畫“四君子”之一,履生的雙鉤墨竹在當代也成了一種新風景,不僅有著歷史的傳承,而且有著現代生活的生意,觀察和寫生仍然是他畫竹的感悟之道。陳履生還擅寫山水畫,在閃動、聳立中,墨線切割的塊面交相輝映,從而構成整體堅實的體量,追求蒼勁、沉郁之感,這與他花鳥畫的清新、儒雅的風格相映成趣。
陳履生的從藝道路,正是契合了中國繪畫藝術傳統要求,他首先是個心系民生和傳統文化的文化人,他早年的書法基礎使他有了中國畫人的筆墨底子。陳履生是個有鋒芒又有關懷的人,他的批評鋒芒所及總會涉及到一些人事,其中不少人都已成為了他的好友,因為他的文和畫都有著催人的善意。
生命和藝術的創造自古就有各種各樣的“余論”,魯迅先生為文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擠出來的娛樂之“余”,齊白石先生的繪畫成就強調了“壽者劫之‘余’”。履生的創作也頗得“三余”互顯的真味:畫之余,史論批評;文之余,畫藝不輟;史論之余,當代批評日興。
又訊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明,油燈文化展在臺灣歷史博物館開幕,展出了陳履生創辦的我國首家油燈博物館部分藏品200件;同時,由海峽兩岸80余位藝術家新作構成的兩岸名家畫油燈展覽也在臺展出。展覽期間,陳履生將為臺灣藝術界作《1949年以來的大陸水墨畫藝術》專題講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