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廣州三年展“與后殖民說再見”9月6日開幕,展出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180余位藝術家作品
劉小東作品《青藏鐵路》
2008年9月6日,第三屆廣州三年展將拉開帷幕。本屆三年展將以廣東美術館和廣東美術館時代分館作為主展場。本屆廣州三年展將展出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0余位藝術家的最新作品,與往屆三年展不同的是,國外參展藝術家人數大大超出國內藝術家,達到了參展藝術家人數的五分之四。
本屆廣州三年展擬定的主體概念是“與后殖民說再見”,策展團隊由高士明、薩拉馬哈拉吉、張頌仁三位策展人帶領一個研究員團隊組成。流動論壇將三年展的議題帶到倫敦、杭州、上海、北京、黃山等地的重要藝術及學術機構。在廣州三年展開幕前夕,本報記者采訪了策展人及部分參展藝術家,與讀者一起走近已經準備了兩年多的該國際性藝術大展。
廣州三年展關注
“多元文化主義的限度”
本屆廣州三年展擬定的主體概念是“與后殖民說再見”,策展人表示,這是策展工作的理論出發點,同時也是策展團所欲呈現的一個批評性視野。“與后殖民說再見”并不是對于后殖民主義的簡單否定。
高士明表示,多元文化理論和新社會運動已經把社會與日常現實解構為一幅不同觀念相互沖突的鑲嵌畫,而國際當代藝術實踐也大多聚焦于身份、種族、階級、性別等尖銳的社會、政治問題。在五十年后的今天,那些曾經作為革命力量的理念,已經轉化成為一種主導性的權力話語。而這些理念和話語的核心,正是始終糾結在當代藝術-文化領域中的種種形態的后殖民主義話語。
張頌仁指出:他表示,長期以來,眾多的國際藝術大展致力于構造“不同價值的協商空間”,忽視了創造力的展現以及當代藝術對于可能世界的追求。“身份”、“多元”、“差異”等意識形態化的概念構成了對于當代藝術創造的一種新的限制。所以,2008廣州三年展的策展工作首先就要提醒大家注意“多元文化主義的限度”,并且勇于“跟后殖民說再見”。同時,本屆三年展邀請學者、作家與藝術家共同思考——在當前錯綜復雜的文化-生存論語境中,我們何以可能討論“創造”?在多重現實與網絡生存的時代,當我們通過媒介、通過虛擬技術可以輕易獲得替代性現實或者另類生活世界的時候,藝術家對于現實的超越意味著什么?創造性意味著什么?可能世界又意味著什么?我們應該如何重新厘定藝術與現實的關系?
三年展四大專題板塊
行進中的計劃:特別邀請17個藝術計劃,從不同方面回應和延伸策展團所提出的學術議題“與后殖民說再見”,鄭國谷以陽江為主題而創作進入該板塊。
思想屋:共邀請了19位(組)國內外著名思想家、藝術家、作家展示他們的思想現場和創作模態。在該單元,參與者將打開他們的工具箱,當代藝術成為一種思想方法,藝術創造顯示出它的臺前與幕后。還開列了“廣州三年展原始檔案”項目,該項目將廣州三年展收到的500多個未能得以展示的提案進行公布。
自由元素:本單元將展示55位(組)個體藝術家的最新創作,涵蓋影像、裝置、繪畫、攝影、聲音、寫作與現場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
獨立計劃:設立7個獨立計劃,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三年展研究員提出并執行,它們將呈現出不同語境中對于三年展議題的不同角度的思考。
對話參展藝術家劉小東——
“千萬別把自己當精英”
第三屆廣州三年展展出了劉小東在青海寫生的一幅巨作,這是他這幾年來工作的一個延續。他現在采取的是就是這種創作方式:一個工作團隊,一個重大題材,一個長時段的工作時間,寫生以及大幅繪畫。作為本次大展參展著名藝術家,記者在開展前夕專訪了劉小東。通過他的畫面,我們看到他的努力,他的畫面非常專注,非常有力量,非常自信,他似乎在雕刻什么——確實,他試圖將眼前的景觀永遠地雕刻下來。
廣州日報:今年亞洲將有7個大型的三年展,我們看到您也參加了廣州的三年展,能談談對藝術的看法嗎?比如說,你是否覺得精英態度會影響一個藝術家對題材的選擇以及處理的方向嗎?
劉小東:應該會影響,我覺得會影響。其實精英不精英是別人看,自己可千萬別把自己當精英,因為你自己把自己當精英你可能就離很多生活遠了。對藝術也一樣,包括做人。你如果覺得自己是精英了,其實你就會隔絕很多的友誼,你也隔絕了很多的生活的源泉。深入日常生活啊,別的普通的兄弟姐妹的靈感和情誼,都會減少很多。
國畫適合50年以后
廣州日報:作為油畫家,你對國畫怎么看呢?
劉小東:我覺得國畫不適合在今天這個社會生存。如果在中國來講,我的判斷來講,它適合50年以后。就是社會發達到一定程度,個人完全不顧左鄰右舍或者社會輿論的干預,個人完善自己的欲望更強的時候。
廣州日報:作為相對比較傳統的一個畫家,你是怎么看待普通的生活?
劉小東:一個人的創作離不開他童年、少年的生活經歷對他的影響。咱們成長的年代都是日常生活非常混亂的,現在講來都是很單純的,因為人想過去就只能想起純潔的一面。
當你長大以后很多麻煩就來了,我不喜歡日常生活的具體的麻煩,比如我個人生活,我特別討厭跟人打交道,比如說你在哪租一間房子、蓋一間房子、買一間房子,起碼的吃住行要跟很多人打交道。這是非常令人頭疼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又特別喜歡和這些人住在一起。我是搞形象的一個藝術家,我只是從視覺上和心理上感覺非常動人。可是你要真是融入到他們的生活當中,他們之間是非常勾心斗角的。
當代藝術家更像政治家
廣州日報:你曾經說過,你在創作的時候是瞬間判斷形象,然后再慢慢地選擇形象,讓形象跟著作品,慢才有意味。想聽你談談你怎么理解慢這個問題。
劉小東:怎么說呢,我覺得古代的藝術,全身心地付出傳達的東西,非常的美。那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所從事的本分的工作。那么發展到現在的當代藝術家,其實更像一個政治家。他已經不是一個藝術家。他為了爭取到更多的發言權,他必須是一個政治家。他僅僅作為一個手工藝的藝術家沒有任何的發言權,沒有發言權你的人生就白活了。
廣州日報:你怎么看藝術體制的問題?
劉小東:總的來講藝術體制是為媒體工作的。我覺得今天的藝術非常可憐,就可憐在它為媒體工作。今天的人如果沒有媒體就無法了解這個社會。一個藝術家的欲望太強,他想在社會得到發言權,他如何得到發言權?他必須通過媒體。不僅是一個藝術家,整個藝術體制都要這么做。一個美術館,國家的文化宣傳都要通過媒體。因此,我沒有那么大的實力做一個隱士。做一個隱士就像做一個慈善家一樣,要有巨大的實力才能夠維持你這個生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