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中的新“文革”現象
眾所周知:文革時期的美術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其特點 “紅光亮、高大全”。這是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大多數作品都具有這一鮮明的時代特點,也許有人回顧歷史,會覺得這就是當時被打上時代烙印的藝術風格,我對此不以為然,藝術創作本來意在釋放人們的情感能量,讓人的精神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與之同化、共鳴,就這個意義上講,藝術家正是連接觀眾和作品的執行者,所以,如果藝術創作動機千篇一律,作品面貌自然也會千人一面,這樣就不會尊重多數觀者的情感差異性,也自然不會引起多數人的興趣,更談不上共鳴,因為普天之下生物(包括人)不管自然屬性還是社會屬性都有多樣性的特點,“各美其美”恰好道出了他們審美情趣的差異性。
當今很多藝術家聚集創作的藝術區也如雨后春筍不斷產生,當代藝術大展紛呈,這到底對藝術創作本身的利弊得失我不敢妄言,但我看了一些當代藝術展覽,里面有一種現象我很好奇,作品中的形象、構圖、色調等等都不約而同,很多作品如果不看作者簽名,很難辨別是出自誰人之手,本意是掙脫了文革“紅光亮、高大全”的束縛,卻不小心又套上了當代藝術的鎖鏈,這難道是當代藝術作品叛逆性?難道是諸多作者的創作過程如此的不謀而合?還是為評論家著想,方便他們將其歸類于“某某一代”、“某某主義”之中?還是為了滿足客戶需要而成批量生產所致?因為在目前世人眼中,這些似乎就是當代成功藝術家的特點。其實,這已經違背了崇尚個性自由的當代藝術的 初衷,更背離了藝術的本質。
誠然,如果一味以他者的角度來關照自己的藝術創作,這樣的結果恐怕會出現類同文革時期一樣千人一面的新“文革”現象 。也許唯有踏踏實實地提升自我,釋放自我,才真正是做好一件藝術作品的有效途徑。當然,當代藝術里面也不乏一些雖然已經成功但非常冷靜的優秀藝術家。
劉偉 突然想到于四川
2008年9 月1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