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子,1968年生于沈陽。1990年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政治系,曾經從事法律顧問、投資管理和媒體宣傳工作。1999年赴美國紐約理工大學學習大眾傳播。2001年開始當代藝術展覽策劃和經營,先后任職798長征畫廊和中華世紀壇藝術館?,F經營“3/4畫廊”,推介中國當代藝術和女藝術家。
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火爆,藝術傳媒力量的熱情放大,藝術雖然不是街頭巷尾皆有傳誦,但也的確正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而在這個趨勢下,他它還需要完成一個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與大的產業鏈對接,藝術正日益融入大的市場和經濟體中,并且在其中日益顯示其能量和活力。
上述思考的觸發,源于北京3/4畫廊的個案:今年年初,畫廊主人李文子被瑞士達沃斯全球經濟論壇評為全球青年經濟領袖之一,與她一同躋身其中的,都是IT、金融界的傳奇人物。在4月份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中,李文子也被邀請參加發言,并且在論壇舉辦期間籌辦了藝術展覽,還組織了作品慈善捐贈義拍活動。類似的個案盡管像散落的珠子并沒有串聯成鏈,但是這樣的事情也的確折射出一些動態和趨勢。在當下的知識經濟時代,作為抵抗工具理性異化的精神守護者,藝術所承載的需求正在上揚,但它需要借助產業的運轉來納入更大更廣的軌道,來介入更多的社會層面和人群,要借助資本的放大力量來融入整個社會經濟體,并在現金流的增值架構中將文化的、精神的、審美的、思維的養分散播于社會中。正如關愛在服務行業正日益創造營銷奇跡一樣,藝術這種對靈魂的關愛也同樣將創造奇跡。
其實在英國,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其經濟體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就是亞洲的韓國,每年的電視劇、電影等產業的輸出也為其帶來巨大的經濟回報;而中國在這方面的文化藝術輸出比例卻小的可憐。恰恰因為這樣,藝術產業才更加需要跟隨整個中國經濟體的提升而完成一種界域的跨越,為中國的常規貿易輸出增加文化的潤滑和附加值,這樣下來容納進藝術柔性的力量才會為整個剛性的產業體系帶來巨大的能量和利益增值鏈。至于形式,除了藝術授權之外還有許多待探討的模式,需要的就是大家把項目做實了。
購買藝術品的是追求精神消費的中產
問:3/4畫廊已經走過3年了,從這3年的經營經歷看,中產家庭離收藏有多遠?
李文子:大家一直在討論中產這個概念,我想中產家庭年收入至少要在百萬以上,沒有經濟指標肯定不行,只有在經濟無憂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一種精神狀況。我的感覺是國內的中產階層可能還沒有形成,但是有一部分人在由小資往中產過渡。
畫廊有3年了,有一點出乎我的意料。開辦之前我覺得老外可能會多一些,因為我在2002年、2003年做商業展覽的時候基本都是靠老外來實現銷售。但是,開辦之后我發現80%的買家都來自國內。而且國內買家當中60%都是炒家。
從客戶的房子和車來看,很多人的年收入肯定是過千萬的,但是肯定不會超過一半。也有一些人是由小康向中產過渡的這種人,他們炒股票、做進出口生意,很多人往往是一次性掙了幾百萬然后才買畫。
從職業背景來看,我的客戶中律師不少,基本占一半,這可能和我學的是法律這方面資源比較多有關。還有是做資本投資的,以及外企的中國代表,醫生我只碰到一個。
問:那么這些客戶一般都對什么樣的藝術品感興趣呢?
李文子:他們買的主要還是油畫和國畫。我感覺40歲以上在公司企業里擁有一些權力的人喜歡國畫,個人真正買回家的還是油畫多。
也有年家庭收入20萬左右的,他們剛剛小康,幾乎不會買超過3萬塊一張的畫。2005年的時候我辦過幾次版畫展,版畫的價格一般都是一張3000到2萬,很多都是這種小康家庭買的。其實,這些人中很多是快進快出的炒家,他們一般都是參加中型拍賣公司的拍賣,其中很多人都是用耳朵買畫,他們喜歡做大牌藝術家的版畫、小畫或者新銳藝術家的作品。
問:那么,未來準備怎么開拓這些具有中產潛質的客戶?
李文子:真正消費藝術品還是有點情懷的,一定是小眾。中產是穩健的階層,但今天的白領都很焦慮,他們為職業、房貸焦慮。中產階層還不存在,但有一部分人在往這過渡。消費藝術品的人一定是中產,或者是向中產過渡有這種精神追求的人。
大拍賣行目前和中產對接不上,即便對接也是小拍,二類拍賣行可能更合適。畫廊則會在這中間選擇。我們開畫廊,會開發這種客戶群體。我比較多的客戶都是朋友介紹,都是口碑相傳。3萬到50萬一件作品的市場我肯定要做,這主要是面對年收入也是20萬到100萬的家庭。20萬的家庭未來也可能成為中產家庭。另外,我還會捎帶著做一些名家,當然,這些作品的價位可能會更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