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初即將拉開帷幕的上海藝術博覽會上,畫家張桂銘的名字出現在經典展覽名錄上。1978年,改革開放元年,這一年畫家張桂銘正是39歲。從1978年到2008年——在改革開放30年間,國畫界經歷了些什么,是否有驚心動魄的扭轉?或是刻骨銘心的故事?當這些問題被拋出,張桂銘陷入了沉思,而嘴角慢慢浮現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
轉變 水到渠成
“回過頭來看自己的作品,的確會感覺到當年自己在畫風上的轉變。但在當時,只覺得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所有的轉變只不過是水到渠成。”張桂銘輕描淡寫的總結很出人意料,然而如果根據當時客觀環境的改變以及畫家的成長過程也就順理成章了。
水到渠成中的這條“渠”是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的,有人說張桂銘是國畫界的畢加索,如此高的評價讓張桂銘連連擺手:“我的畫在色彩上給人印象深刻,這一點帶給我很大的愉悅和滿足。”出生于紹興的他小時候常常被老人帶著去看戲,戲服上迷幻的色彩深深吸引了他:“那個時候的畫,大家都差不多,灰蒙蒙黑乎乎的,不敢有什么大變化。”等到改革開放,他就像是長久以來閉門作畫的人,忽然到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之下,為有了大伸拳腳的自由而興奮,把那些夢想已久的色彩和形象運用到畫作中,也就自然而然了。
個性 忽然迸發
“想要突破,那是當年大家站在國外藝術館里時一起迸發出的強烈念頭。”西方繪畫除強烈、富有視覺沖擊力外,最令張桂銘有所觸動和羨慕的是:“每一個畫家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這一點,在改革開放之前是大家都沒認真想過的問題。”
沒錯,在那個以追求共性為榮、以炫耀個性為恥的年代,誰都不會想過讓某些元素和色彩成為自己的“標簽”。而改革開放成全了一種契機,他們有了樹立個性的想法,并為之努力。“一旦開始追求個性,畫壇就真正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時期。”張桂銘就在這股洪流之中,埋頭沉醉于創作所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當時代表作《八大山人》是他比較滿意的一幅,“很寫意,也有很多主觀的感情在其中。能夠這么直抒胸臆地發揮,這在之前的創作中是很難得的。”
市場 非要適應
可以說,老一批國畫家們的黃金時期都蒙在濃重的政治色彩中,改革開放尤其到90年代后,市場經濟的大潮曾讓他們覺得深深無措。“你想,從前對我們來說,畫和錢之間是沒有直接關系的。頂多就是有些稿費,都是工作,現在不同了。”張桂銘長舒一口氣:“拍賣行里整天那么熱鬧,有浮夸的成分,但總的來說市場的流通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佳作,有了比較,不論對收藏者還是畫家自己都是一件好事。”
現在的年輕人能夠“那么容易”地辦畫展讓張桂銘非常羨慕:“在以前,開畫展是一件多么隆重、多么難得的事情!”而買賣畫作的敏感問題在他看來也是人之常情:“過去老一輩的藝術大師不也曾靠賣畫為生?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有錢人不是傻瓜,就算他不是很懂畫,還是會參考各方意見,畫家自己只要有好的心態去處理好藝術和市場的關系,始終重視藝術質量,市場經濟對國畫的發展是會起促進作用的。”
談話結束時,張桂銘總結自己這30年的繪畫生涯,忽然說:“其實有時再回過頭來看看過去畫的畫,使自己滿意的還實在太少了。”他自顧自地微微嘆氣,“還是要靠年輕人啊,未來是他們的!”
這三十年 細水長流
這三十年 細水長流
這三十年 細水長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