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用獸角制成耳墜、笄、梳、匕等,造型規整,打磨光滑。漢代,古羅馬帝國等的犀牛角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唐、宋、明各代,犀牛角除由外國使節作為禮品贈送帝王外,還流傳民間。20世紀以來,中國角雕以牛角雕為主,產于黑龍江哈爾濱、內蒙古包頭等地。據劉斌介紹,為了保留和延續哈爾濱的角雕制作工藝,1963年,哈爾濱純化骨角社劃歸哈爾濱工藝美術雕刻廠,由哈爾濱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管理。郭沫若的弟子秦奉春來雕刻廠擔任總工程師,劉寶樹、劉斌和有關人員等成立角雕新產品開發小組。1964年6月11日,開發人員開發出以瓜果和人物為題材的角雕工藝畫,使角雕制作工藝得到了創新。1964年10月15日,在廣交會上展銷,并一舉走紅,深受外國客商青睞。1965年,在省市政府的關注下,從業人員達到1000多人。
在劉斌大師的工作室陳列著獲得國家大獎的角雕工藝品,“秋蟹”、“葫蘆”、“豆角”“黃瓜”等作品,這些作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已被國家輕工部工藝美術館收藏。據劉斌大師介紹,角雕制品有著自己的突出特點。牛、羊角經過加工處理“晶瑩如玉”,給人一種高貴的感覺。角質有韌性,可塑性強,雕刻出的藝術品精致美觀。像葡萄須,經過處理就像真的一樣。同時,角雕藝術品的內容豐富生動,具有中國寫意畫的意境。白、黃、淺綠等顏色的角,把內容表達得淋漓盡致。
據劉斌大師介紹,角雕工藝品暢銷五大洲的40余個國家和地區,人物、花鳥、瓜果等現代題材的作品深受東南亞、德國、日本、美國、英國等歡迎。劉斌大師說,“角雕制作技藝作為民間手工技藝之一,列入市政府公布的哈爾濱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一件大好事,這可以讓更多的人關注這項哈爾濱突出的工藝。同時,也能促進角雕制作工藝進一步創新和突破,多出精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