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理由
杜平讓如今居住、工作在繁華的上海,但他的世界很“清靜”。因為他很少與那個喧鬧的世界接觸。他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且讓人頗有些意外的畫家。
當今畫壇,工筆畫家日趨稀少,而有實力有創意的工筆畫家更是不可多得,杜平讓恰恰就是這么一個畫家;當今畫壇,畫家的創作題材日趨“專一”(許多時候是單一),而杜平讓的創作卻兼涉花鳥與人物,并且幾乎是同樣地出色。
從表面上看,杜平讓是在“退卻”——從“現代”向“古典”、從“開拓”向“守成”、從“激情”向“溫雅”退卻。但如果懂得一點中國的文化傳統、審美原則,我們便會明白,杜平讓是在以“退”為“進”。
杜平讓在走近傳統的同時,也在走近自我。因為此時,他眼里、手中的傳統已不是一個個程式化的圖譜,而是引導自己祛除種種浮躁從而直接面對自我的導師;而一旦真實地面對自我,他便獲得了自由,這時他可以以一個當代藝術家的敏銳度和創造力去發現、發掘周邊世界的魅力,無論古代還是當代的,無論精致的還是野逸的。
杜平讓話語
以寫意的心態和激情以及傳統繪畫中的寫意精神去畫工筆,逐步樹立現代花鳥畫的寫生觀,推陳出新,創造出充滿時代精神和個性化的視覺語言形象,不以描摹古人或他人的只言片語來做作所謂的藝術個性,以書法的練習來探尋和體味筆情、筆趣、筆味和筆勢,以欣賞和閱讀的心境不斷地品味中國傳統繪畫的經典和西方現代繪畫的經典來培養典雅、雄強、壯闊、醇厚的情懷和對色彩的感受能力及繪畫語言的表現能力,從而與傳統花鳥畫在形態上拉開距離,使源于古典的花鳥畫更具現代感。
放松下來,圍繞著自己的意愿,順應自己的心靈,用真情實感,以自己的方式觀察、理解、感受、思考,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所想所思,自然會有屬于自己的路。
杜平讓檔案
姓 名:杜平讓
出 生 年 月:1966年4月
籍 貫:甘肅寧縣
專 業:繪畫
嗜 好:聽音樂、喝茶、玩石頭、練太極
養 生 秘 訣:隨緣而遇,隨遇而安
最 大 希 望:愿世上好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最 喜歡讀的 書:哲學
經 歷:1990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1996年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1998年結業于文化部首屆重彩畫高級研究班;1990—2000年任教于甘肅教育學院美術系; 2001—2006年任教于上海商學院藝術學院;2006年3月辭職,專門從事繪畫創作。
現 任 職:文化部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巖彩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青年文學藝術聯合會會員,蘇州工藝美院特聘教授。美國Mandarin Fine Art Gallery簽約畫家。
專 著 出 版:《杜平讓重彩畫》、《當代名家藝術觀—杜平讓·創作篇》等。
潤 格:工筆重彩 25000元/每平尺 彩墨寫意 4000元/每平尺
杜平讓輯評:
杜平讓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工筆重彩畫的創作。他的一批精心之作引起了廣泛的注目和好評。他的花鳥畫不隨波逐流,不講傳派,有自己的風格面貌,這是一位畫家十分難能可貴之處。他還將工筆畫與水墨寫意畫的技法相結合,他的畫面出現了與水墨畫的筆墨類似的筆彩,他又將墨色與石色和仿石色〔高溫結晶顏料〕相結合、粗細顆粒不同的顏料恰當配合。他根據創作的意圖,不同的作品選擇了不同的技法和畫材,這正是今天畫家創作自己的作品時應有的方法和態度。他的用筆流露出一種內在的力量,在質樸、厚重中透出一種極有靈性的東西。他是一位極具發展潛力和發展前景的畫家。他能將傳統筆墨和對大自然的感受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作品完整、豐富、大氣磅礴,對自然生命有一種非常獨到的感受。從作品中顯示出他把握和駕馭畫面的能力很強。他的畫路很寬,從多方面進行藝術探索,他具備非常好的藝術潛質、藝術修養和藝術感覺。他的畫經得起細細地品味。有一種內在的精神和力量。
——蔣采蘋
杜平讓的畫雖是丹青賦彩,卻不只是表面的華麗,從中透著一種樸實與成熟,透著一種令人思索的哲理與精神內涵。那滄桑的豐厚與筆力的凝重,宛如霧中賞月,別有一番朦朧韻味,使人瞬間恰好重新欣賞到杜平讓其人的內涵與深刻。
杜平讓的畫,構思宏闊,落筆細膩,令人想起古人“天人合一,物我交融”這句話。他在探索中國畫深刻內涵的同時,力圖將新的風格,融匯在繪畫的藝術語言中,把繪畫技巧、造形及思維的獨特,勾勒在一幅幅布本與紙本之中。
欣賞杜平讓的畫,還會有一種許多畫家缺少的東西——寧靜而壯闊。他的畫猶如其人一樣,求一份平靜、平常、寧靜的心態于自然于生活,運用生活的積累,烘托他心靈深處的主旋律,或悲或壯或深思或凄涼,他的畫讓人讀到夢想,也讀到渴望,帶給你一種很深的內涵與思想。仿佛那黃土的沉重正在對你傾訴遙遠的歷史,仿佛那殘荷敗葉正在講述人生的潮漲潮落。
——娜子
杜平讓人是豪客,畫卻是工筆。當他的幾十幅工筆重彩之作展現在我的面前,我卻一點也感覺不到工筆畫常見的線弱、色膩、形呆、構圖平板等時弊。反而在那重芳疊翠,精致細密之中感受到了彌足可貴的寫意精神。
在杜平讓的作品里,其表現形式大都是工筆重彩,甚至相當一部分作品還使用了巖彩。但他的每一根線條都是鮮活生動、彈性十足,每一塊顏色都艷冶淡宕、古雅沉穩。他始終是在用手中的筆寫自己胸中的“意”,作為一位現代青年藝術家,他把對于歷史、民族、時代、自然的一切感悟蘊蓄心中,一旦有所感觸,便振筆直遂,借助大千世界里的花花草草、飛禽走獸寄托懷抱,表達情思。
我把杜平讓繪畫品質概括為十六個字“擁抱生活,關注當代,雖含古意,盡發新聲。” 我想杜平讓已深諳丹青三昧,粗獷豪爽的個性與敏感細膩的手眼集于他的一身,這樣的人成不了一個優秀畫家那才怪了呢!
——元植
藝術家自然不是哲學家或佛學家,但杜平讓近年的創作風格的轉變正是一個“懸擱”的過程,夸張的形式變異、火烈的敷色以及由此造成視覺上的強烈沖擊效果,他的作品逐漸被淡化——一切平和起來。
在當今中國藝壇,“中和”這個由2000多年前先哲提出的審美理想和社會和諧原則被人們重新重視了起來。或許,對于杜平讓的創作來說,并不需要如此理性的理念作支撐,因為“平和”原本就是他的本性。盡管生長于西北的經歷造就了他曠達的性情,但在這份曠達下面是一種不激不厲的平和個性,這是他更為本真的一面。正是據于這一點,我們說,杜平讓近年來的創作是不斷地揚棄外在表象,走向自我的過程。
——馬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